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6(1 / 2)

加入书签

“可是我……”

“我知道你没有这个想法,但别人呢?”老皇帝叹气一声:“许烟杪,我不一定有几年活头,太子我倒是相信他不是昏君,可你还年轻,才二十岁,能迎来太子的太子继位也不无可能,到时候龙椅上的人是什么性子,谁也不知道。”

“许烟杪。”

“你得学会保护好自己。”

作者有话说:

宋明时期(960—1644年),除了数以百计使用药物治疗的记载外,还记载了许多用鼠肉、白水牛虱、白鸽肉、蜈蚣入鸡卵中蒸食,白鸽卵浸粪尿半月煮食,人中白预防天花等,并指出屡试屡效,终身不出痘等等。此外,还有以白鸽毛煮汤浴儿、兔头煎汤浴、令小儿滚猪窝等方法以求减轻天花发病之症状,即稀痘法。例如白水牛虱预防天花,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时引用15世纪谈野翁预解痘毒方:“用白水牛虱一岁一枚,和米粉作饼,与儿空腹食之,取下恶粪,终身可免痘疮之患。”有学者认为白水牛虱实际上可能是牛痘痂。又方:用白水牛虱49枚者。这些方法的学术价值是难以确切论证的,但如果以曾感染天花的白水牛虱内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是不难理解的。

——《中外医学交流简史》

解疮痘毒用白鸽卵一对,入竹筒封置厕中,半月取出,以卵白和辰砂三钱,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饮下,令小儿服之。毒从大小便出,永不出痘,即出亦稀。

——《食鉴本草》

在寻求预防天花的漫长岁月里,有这样一个富有说服力的故事。宋真宗(998—1022年)时,宰相王旦的几个孩子均因天花夭折,后老年得子,名素,王旦很担心幼儿再遭天花之害,四处招医寻求防治之法,有人推荐四川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免除天花,百不失一。王旦月后果然将这位医师请到京城,医师检查了王素的身体后,即于次日为他种了痘,第7日小孩发烧,12天后种痘处即结痂。王素活到67岁也从未感染天花。这个生动的事例,虽然是数百年后一位曾为皇室子孙等种痘获得成功的种痘专家朱纯嘏追记的,清御纂并颁行之《医宗金鉴》(1742年)也宗此观点,但参考孙思邈接种脓血以防疣目、疖肿的方法,比孙氏晚300多年的峨眉山神医用接种人痘脓汁以预防天花也就不是不可信的了。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12世纪初已发明应用人痘接种法以预防天花的意见,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

——《中外医学交流简史》

1796年5月14日,詹纳将从人手背上的牛痘脓疱中提取的淋巴液滴在一名少年两臂上各长约2厘米的伤口中。没过多久,少年就出现了牛痘症状并病倒了。随后他很快复原,并被植入天花病毒,身体却没有任何反应。由此,詹纳更加确信牛痘可预防天花。之后,詹纳又继续对23人进行实验,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并在1798年正式出版。然而,一部分宗教界和医学界人士却反对牛痘法。有人主张,攻克上帝为惩罚人类而降下的传染病是对神的冒渎。另一方面,人们对“牛的脓疱放入人体内”这一事实十分反感,这种反感不断扩散,甚至出现了接种牛痘就会变成牛的谣言。当时英国施行的还是人痘法:通过接种已感染天花病人的脓疱来预防天花。

由于与人痘法相比,牛痘法的感染更加轻微,过程更为安全,所以在遭受无数反对的情况下,牛痘法还是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种痘法从最初引进中国以后曾消失过两次。两次都是重新再由Luconia(吕宋岛)传来。

……

牛痘疫苗供给如此频繁中断,原因是什么?前面已经提到,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长时间安全地保存牛痘疫苗,而只能通过用人体保菌的方法来保存和传递,所以在一定的时限内,如果没有牛痘接种者和活着的牛痘菌(痘浆),牛痘疫苗就会中断。如果天花不继续流行,人们对天花的关注就会降低,接种者自然也会减少。另外,故意制造的关于种痘医师的谣言以及对牛痘本身的迷信(将牛痘种到人身上会留下遗毒的传言),都会使接种者减少。特别是中国传统人痘接种师因牛痘法的盛行,将导致饭碗被砸,故对牛痘法更是坚决反对。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