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9(2 / 2)
座舱小组的工作还在围绕着速度传感器展开。
除了整合数据思考飞机在不同飞行速度和状态下应采用的不同救生程序外,廖杉还找到江文怡,希望她能和材料组的其他同志帮忙研发出抗冲击能力强、足够坚硬的材料,毕竟遇到险情的飞机与汽车不同,传感器又是和座椅一同弹射出去,瞬间的加速度和冲击力都是巨大的,这也对速度传感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传感器必须要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还要有很高的过载能力,才能更可靠、精准的应用到弹射座椅上。
所有的工作只靠座舱小组三个人,还是略有些吃力。
刘浩耀在绘制座椅弹射的不同路径模拟图,忍不住抬头看向廖杉,“杉姐,夏天又有一批学生毕业了吧?今年能不能轮到我们研究所了,哪怕分过来一、两个人也行。”
廖杉在算弹射座椅的飞行包线,不等她回答,隔壁桌的张国光抢先说道,“会有的,王川泽和老冯都向上级申请了,本来负责一个项目的人员拆分成两个项目组,大家都缺人。”
包括他负责的机翼小组,也是忙活不过来。
崔胜平闻言也不禁停下手中的笔,憧憬道,“希望分配过来的新人能多些,我们小组也能多几个人,哪怕一个也行。”
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好,座舱小组分配到了两个新人。
瘦瘦高高的单眼皮青年,叫姜远,今年才刚二十三岁,刚从哈市航空工业大学毕业。
短头发、个子不高的女同志,名字是陶淑珍,比姜远大一岁,是南市航空测绘学院的毕业生。
廖杉惊喜,拉着小姑娘的手,“飞机组终于又有女工程师了!”
陶淑珍也很意外,座舱小组的负责人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就像新工人在进入车间后会由有经验的工人带着工作,这就是常说的“师傅”。对于他们这些分配过来的新人工程师来说,每个小组的组长其实也相当于“老师”的角色,就像廖杉刚来飞机厂时,林为华就是他们的老师。
陶淑珍没想到这个“老师”会是个年轻的女性,并且……她的目光落到廖杉隆起的肚子上,更加震惊了。
在得知廖杉只比她大三岁,却比她多了三年的留学经历、四年的工作经验后,陶淑珍只觉自己受到了人生冲击。
崔胜平见新人恍惚的神情,安慰道,“习惯就好,咱们研究所能人不少,杉姐她对象也很厉害,就是咱们轰炸机组的统筹,年纪轻轻就扛起了重担。”
陶淑珍不禁张开了嘴,一点都没有被安慰到。
待大家都自我介绍过后,廖杉给新人们讲起目前小组的工作进度。
姜远和陶淑珍两人听得脑袋发晕,表情逐渐茫然。
“廖老师,”陶淑珍忍不住举手,“为什么要加一个速度传感器?”
姜远也跟着问,“要是想解决最后一个乘员弹射时高度的问题,为什么不将火箭发动机的动力加大?”
廖杉在心里叹了口气,四年的大学学习只能说是在飞行器设计这个专业初入门而已,她把黑板转了个圈,露出空白的那面,拿起粉笔在上面写起来,“弹射座椅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的耐受极限,根据前人的试验,总结出三项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她从头教起,“第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