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5(2 / 2)
逻辑鬼才·神宗皇帝:原本宋朝错过这个转折点→亡国,被后人骂。
那我这把不错过不就行了。
计划通√
光幕闪了一下,出现了一行大字。
【首先,我们要知道王安石,或者说,宋神宗赵顼为什么要变法。
选读过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同学应该都能快速答出,宋朝当时具有着“三冗两积”,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这样艰巨的局面。
思绪更周密一点的同学,还可以给出庆历新政失败,但是为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个直接原因。
这些都是正确的。】
范仲淹叹气。
这就是他此前为何要委婉恳请陛下坚定立场的原因了。
就算在天幕讲述两宋灭亡而让陛下心生不忍的时刻,他趁机得到了对方坚持改革的首肯。然而深知其为人的参知政事,对于自己改革前途的未来,依旧不敢多抱什么期望。
对于臣子来说,得遇今上这样性情宽和的君主,本该是一件幸事。能够被其进一步赏识、看重,更足以让范仲淹对赵祯心怀感激。
——可是用这样的性格去推行改革,却太过为难了。
老好人的耳根子软从来不是只针对一方,站在改革敌对方向上的人,如若对他提出了质疑,向他提出了表面上足够好听的谏言,他也会为之动摇。
非铁血手腕者,改革不能成。
范仲淹是在西北掌管过军事的人,慈不掌兵的道理熟谙于心,已经因为党争的失败被数次贬谪过的经验更是让他看得明白。
赵祯可以是个道德意义上的好皇帝,是个努力治国按天下的好皇帝,却没办法做个能够改革成功的皇帝。
他狠不下那个心,老赵家祖传的疑心病也没办法让他全然信赖一个人彻底地不作动摇。
他对于自己既定历史上的失败只能说早有预料,于是此刻面对后世人给出的结果,便也可以淡然地等闲视之。
范仲淹(忧心忡忡):只希望这一次,陛下能看在如果他又犹豫的后果就是错过时机,最后可能导致亡国这一点的份上,坚持地更久一点。
最起码实施新政的时间,要比本来的更长吧!
【而要再深入地去探寻三冗两积现象的缘由,则得衍生到一个大家肯定认识,但不一定知道具体含义的词上去。
大怂特色不可废的“祖宗之法”。】
宋人:???
如果说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是心里有所明悟,但实际上还是疑惑居多的发问的话,仁宗朝及以后的大部分文官,却是更接近惊怒了。
“那后世人——那后世人是想说,祖宗之法,才是我大宋积弊的根源吗!”
“荒谬!简直荒谬!它难道不知道唐末以后是怎样的乱世局面吗!”
“若非我宋太/祖太宗皇帝针砭时弊,匡正天下,岂有今日海内安定!”
随着不知道哪几l位保守派官员火气十足的质问,宋朝文官们再次感受到了那种三观被冲击的痛苦。
而这一次,是真的无差别攻击。
——可能除了那个,心理已经有了差不多观念的参知政事。
王安石:我就说祖宗不足法(指指点点)
你们自己都门清是当时针砭时弊了,那如今时过境迁,这祖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