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4(1 / 2)

加入书签

兵的交情,周瑜甚至也算得上是江东基业的开创者之一,是孙策发家史的重要一员。

可是他想要的从来不仅仅于此,他的志向,他的眼界,他的野心从来望向的是更远更高的存在。

孙策是很好,但是他已经有张纮为他谋划出了桓文霸业,有张昭为他策划文武诸事,有虞翻为他宣扬名声,他身边已经有太多人挤占了核心的位置了。

所以他在沉默。

我们看史书的时候,会很明显发现,他在此时沉默得可怕,只安静得打他的仗,听着应和着孙策和他的笑言亲近,却没一句直接的回应。】

孙权:?

他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开口:

不是,倒也没后世人你说的这种程度……

周瑜也是哑然,随后失笑中摇了摇头。

“瑜还不至于表现出如此的郁郁寡欢。”

他很镇定地如是回复,眼眸中含着自信的笑意。

他确实会为自己当时在袁术手底下的蹉跎而感到惋惜,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叹自己的来迟。

说到底,他还足够年轻。他和孙策的关系又不疏远甚至称得上亲近,而他的才华也自信足够耀眼到能够为人所见。

那么他又何必阴郁?他难道会觉得自己等不到出头之日吗?

然后他看了一眼孙权,脸上的笑意却更深一分。

当然,孙权的器重也为他减少了太多的烦扰了。

这是他自己把握住的,最好的时机。

【我们讲三国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一个词用以夸赞那些惊才绝艳的谋士们:

——王佐之才。

能够辅佐主公走上王业之路的顶尖的人才。

它最早说的是荀彧,可是扩展开去,曹操还有郭嘉,刘备有诸葛亮,甚至再往外散发出去,单纯考虑这个谋士是否可以给他的主公提出一条称王称霸的路线,那么还有很多很多的人。

周瑜当然是这样的王佐之才,所以他需要一个可以听取他王业图谋的主君,需要一个他可以为之辅佐谋取天下霸业的帝王之材。

孙策其实本可以是的。

但是多可惜啊,他先遇到了张纮和张昭。

甚至更不幸的是:若是他们能像郭嘉和荀彧那般存在不浅的交情,若是他们心中的谋算,也能如那二人一般相差不多,可以做到求同存异,那周瑜恐怕也不会在最初一时失声。

然而二张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已然是孙策的幸运,又怎么能强求周瑜的想法也和他们二人相同呢?

所以啊,对于周瑜来说,孙权的上位确实是他最好的机会,是他超过张纮张昭二人,将自己内心真正谋划全然吐露的最佳时刻。

他想干什么呢?史书没有直接写。

它写周瑜劝他的知己好友鲁肃,“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让他跟着自己前去追随孙权。

它写和周瑜在大政上保持着默契的鲁肃,第一次见孙权为他献上榻上策,质问孙权“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写他劝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成就高祖那样的伟业。

它写周瑜死后孙权为他嚎啕,写他“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的泣血之言,写他多年之后登上帝位,对着包括张昭在内的公卿大臣们直言“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的念念不忘。

你说周瑜想的是什么呢?】

作者有话要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