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2 / 2)
“光把钱悄悄的塞进工人的口袋,也弥补不了他们被外面人瞧不起的伤害,人都讲究一个社会性,在效益好的单位上班。不管是谈婚论嫁,还是回乡探亲,都值得大说特说。”
“如果工人家乡有愿意来城里工作的人,那不就到我们市来了?人够多,才有挑选的余地。基数大了,什么人才没有?”
“附近乃至更远地方的人都到我们这里,那外商不到我们这里开厂,他们还想去哪儿?!”
安夏的话,大领导不是没有考虑过。
但是那些寄匿名信的人,有一些也是老同志,有着深厚的背景,就连他也要让三分。
现在虽然改革开放十年了,但有些政策上的空白还在,上头没有定调,他也不敢擅自作主,否则就是用自……
第26章
整个牡丹厂工人最得意的就是那套机械臂, 生产效率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直观的感觉,但是格调就上去了。
产线小组长感慨颇深:“以前有人上个厕所,我就得去顶班,人只能一个一个的去, 要是前一个便秘了, 后一个能跟他打起来, 现在终于有一个岗不用我顶了。”
全套机械臂能顶前中后三条线的同类岗位, 只要留一个人看着,如果出现小故障,及时处理就行。
以前人折腾线, 现在是机器折腾线, 人管机器。
管机器的人也很得意:四舍五入,咱也是个管理层。
安夏对此并不满足。
其实最好的发明,应该是自下而上。
常年累月的工作中,总会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上而下,让一堆没有从事过一线工作的人凭空去想工人们需要什么,效率会大大降低。
安夏能提出改进方案,也是因为她在车间里看见的, 跟她在新闻里看见的不一样, 觉得有些地方可改。
完全是凭借一个模糊的概念。
只能偶尔为之,无法长久。
现在牡丹厂又养不起一整个专家团队,整天围着车间转, 专门发掘效率可以提高的环节。
依她所想, 最好的路径是:工人提出有哪些地方纯属堆叠人力,毫无技巧可言,专家论证是否可以由机械完成。
厂办通知,希望各位工人积极献计献策, 寻找工作中可以省时省力的地方,然后汇报给自己的组长,统一收上来。
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说点什么。
这不可能,牡丹厂现在的生产模式还是以前的那一套,能改的地方肯定很多。
安夏在九厂的时候听说过一些小八卦。
以前工人们在工作中也时常会有一些小巧思。
经常是一些操作手法和思路上的创新,没有太大的难度。
有些时候只要一个小东西,就能减轻工作量,工人们就自己或是几个人,叮叮当当的弄一个出来,给自己的工作省点事。
但是没有人想过要全厂推广。
最多也就是车间里知道,朝夕相处的同事受益。
虽然,全厂推广会有名声,可是这个名声带来的麻烦远远大于带来的好处。
奖金是一定不会有的。
升职也得赶上刚好缺人,且没有什么关系户顶过来。
但是,其他的麻烦无穷。
东西是你发明的吧。
后续你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