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93(2 / 2)

加入书签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自己是懂他的。

到了这个年纪,苏轼也觉得自己做不做官都无所谓,做什么官也无所谓。

对于朝堂,他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

只能交给年轻一辈去做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里的“明朝”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直以为是明朝(chao),然后一直以为这首诗是明朝的,但其实就是明天早上的意思,晚上听了一夜的滴滴答答的雨声,第二天一早听到小巷子的身处卖杏花的声音。很寻常的场景的描写,它是怎么成为千古名句的呢?”】

“很有意境,听到这两句,我就感觉自己身处在那环境之中。”

“我觉得是之前主播一直说到的‘意在言外’,有名的不单单是这两句诗,还是他所表达的感情。”

“描写+感情,缺一不可。”

“人均语文老师,我只配听。”

“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错的就是别人(bushi)。”

众人一看右下角,多多少少也对这问题有了答案。

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句场景描写得好。

【清代舒位曾评价,“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说得很有道理,诗人一夜听雨一夜未眠,因为什么,因为愁,为什么愁,为国事而愁,得出这些结论的基础就是我们要了解陆游,要不然咱们就只能从春雨意象的愁来进行猜测了。】

“最了解古人的还得是古人,总结得可真到位。”

“愁了一夜,也愁了一生。”

陆游看着巨幕,心中一动。

是啊,他愁的又何止那一夜呢?

连他自己都感动了,他就不信朝中能熟视无睹!

虽说如今他无法前往沙场,但他却可以再次劝说官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愁似乎也没用啊,于是诗人照旧过自己的日子,铺开小纸写字,在窗前分茶,宋朝的茶艺我们提到过的,不联系上下文的话,这两句所展示的场景是很悠闲的,但是有了背景了解再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猜测,其实他现在心中是比较烦闷的,写字品茶或许是打发时间,或许是静心都有可能。】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唉,那些寻常风尘已经不会沾染“我”的衣裳,也不必担心了,等到了清明时节便可回到山阴去。】

【在官场待着已经没什么意思了,跟陶渊明一样,才刚出门,还没到任上就已经想家了。】

“哈哈哈,最终还是活成了陶渊明的样子。”

“人类的终点就是陶渊明啊!”

“出门的第一天,想家。”

“好好的一个爱国人才,最后成了这样,这些人都是生不逢时啊!”

“如果不是他生不逢时,咱们也看不到这么好的作品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晋。

陶渊明也慢慢发现这些文人还真就有些顺着他的道路在走。

有时候其实也不是老了,只是看清了。

看清了自己无能为力,但人还活着,总要活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