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14(2 / 2)

加入书签

不可言明的原因,还有幕中女子不敢说的?

那个意思,哪个意思啊?

荤段子又是什么?

还是男人间的。

好疑惑啊!

【这首诗整体来说是比较轻松的,杜牧写了很多的诗,但是据说他自己的手稿都在他临终前一把火烧了,从他这个行为来看,他这一生,至少在去世前的那几年他是过得不算舒坦的,而抛开这一点,他的诗歌中其实很多时候也有些颓废,比较负能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在李世民看来,这个杜牧这般,定然是对大唐王朝的失望。

自从先时看了那“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句后,李世民心中就一直惦记着。

不管是那安史之乱前的李隆基,还是这大唐将亡前的商女都一样,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路是多么的凶险。

可是对危险的预知是人尤其是上位者该具备的。

并非做到万事俱备,可这么大的事情总不能一无所知。

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还有杜牧。

杜牧如此,那是因为后期大唐的不作为。

他不是一个人,他的颓废并非他个人的经历引起的,而是整个唐朝环境引起的。

若是某些百姓官员如此,那是他们的问题,但大多数人都如此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了。

【杜牧很多咏史诗,很多都是讽刺唐朝的,除了这个类型就是他的这些风流之作。】

【而在风流之作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诗是像《赠别》一样比较忧伤的诗作,而跟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这样比较轻松愉快的诗还算是比较少的。】

【这肯定是跟他的性格有关,而他性格的形成我觉得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他算是从十来岁开始家道中落,十五岁彻底落魄,这个时期正是少年青春期,正是建立自信心的时候,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七到十二岁是勤奋对自卑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假如我们比较死板地去划分杜牧的这个年龄阶段,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建立了点自信,但不多,后面可能又被打击了点。】

许多人突然意识到幕中女子说这些于他们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谁家没个孩子呢?

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理论。

什么埃里克森,什么青春期都是很新鲜的说法,显然就是后世的说法。

重点是,这样的理论对应到杜牧的身上那是很有道理的。

此时他们还没有时间去验证更多的人,只能跟着幕中女子的想法去思考。

【而十二岁到十八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若是角色没有对,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很容易感到迷茫,这不就是杜牧吗?本来他在这个年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