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8(1 / 2)
好了起来,你看,即便是被称为唐朝四大贤相的姚崇、宋璟他们也是有派别的,只是说他们这时候的派别是为了抵制恶势力而产生,并不是结党营私。】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
这也正是党派之争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的一个很大原因。
新官上任,不说站队,那言行举止怎么也会有偏向。
有那一身正气的,自然就有结党营私的,久而久之愈演愈烈。
能打压,却真真是难以根除。
【然而好景不长,唐玄宗时期,先有李林甫独裁,又有杨国忠为相,这种在朝中的一言堂始终是会遭到反对的,而且是遭到合力反对。】
【为了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旧臣拉拢新臣,新臣寻找靠山,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牛李党争之类的事迟早会发生,除非早在唐玄宗时期察觉到李林甫的不对劲,李隆基就及时止损,恢复太宗时期的民主朝政,听正确的言论而不是亲信的言论,把党争的萌芽掐死在摇篮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听得有些激动。
他这算不算是及时止损,算不算是把萌芽掐在了摇篮里呢?
如今,他要学太宗,要听取朝臣意见!
【而王安石时期的 党争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从源头上不让旧贵族发展到不可抵抗的地步,那靖康之难只有惨烈与更惨烈的对比。】
【但是咱们现在站在这儿,那都是站在一个先知视角去说的,没有人能那么神能预测到几代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就要考验帝王贤臣的预判能力,尽量让朝堂清明,减少能够膨胀的恶性因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终于明白了女子之前说的王安石注定会失败的话。
她的意思是困扰大宋的问题不能够很快地完全解决。
但这并不代表积贫积弱的现状不能有所好转。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竟此刻才明白过来!
【咱们再说回到杜牧,杜牧的情况其实比李商隐好那么一点点,李商隐是被误认为墙头草所以遭两边排挤,而杜牧则是两边都不站,还是遭排挤,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再提一句苏轼了,我觉得苏轼就像两人的结合,既站又不站,哈哈,具体的大家自己下去体会吧。】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自己没什么站不站的。
他不过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罢了。
如今想来,以往那些事也算不得什么。
他就是这个性子,就算当时不说,他也总会说的。
所以他生在这个时代,他就迟早会是如今这个下场,他可以压抑自己一次两次,却不可能次次都将自己的性子压下来。
到今日这一步,他不怪谁,也无后悔。
如此一生,谁说不是最好的呢?
【巧的是,杜牧因此被放逐黄州,我们讲苏轼时说过吧,苏轼也被贬过黄州,只是杜牧去黄州时候看到的黄州比苏轼去时看到的还要破烂,“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
【后来因为这个,杜牧的仕途一直不顺,回到京中不久又自请外放,好不容易才得到同意,不过外出一年,又回到长安,他便长住樊川别墅,最后病逝于此。】
这么快!
众人惊了。
这杜牧还没说什么呢?怎么就结束了呢?
还好,幕中女子并没有说结束。
【杜牧的有名程度虽不如李白、杜甫和王维,但是说起他的很多名句,流传度却也是极高的。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就好似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一样,每年都能再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微微诧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