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4(2 / 2)
虽说苏辙救他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两人对此也从不见外地多说感谢,但苏轼心中再清楚不过。
子由待他是极好的。
【所以王维就算是好运地被免了罪,公元758年,干元元年,王维复官,做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看得出来,肃宗还是很看好王维的吧。】
【在这一段时间内,王维写了很多的酬唱诗,因为他的为人是文人当中少有的圆滑,当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市侩、溜须拍马的典型,只是相对来说,他至少在表面来看不像那些文人那般自命清高,所以他得罪的人不多,朋友多,危难时帮他的人也多。】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二人皆是抿了抿唇没说话。
幕中女子虽没提他们,但他们很有自知之明,感觉就是在说他们。
他们在遭难时,确实似乎没有李白那么多的助力。
难道……
他们要想在这世间生存,真就没办法做自己吗?
“哎呀,这世上啊,有圆滑的人,有清高的人,做什么样的人都没有错,若是大家都去做那圆滑的人,或许又要比较谁更加圆滑了。”老柳摆了摆手,一脸表情十分不屑。
李白二人对视一眼,笑笑又三人碰了杯。
酒过三巡,他们也有些醉了。
【或许王维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更注重与朋友间的关系的维护,而且遭逢大劫过后,这时候的王维可能也静不下心来隐居赏景,我是这么感觉的,但是呢,也不是完全没有他那种风格的诗,一个人深埋心底的兴趣爱好那是很难改变的。】
果然,所有人在遭遇大的变故之后都是会变的,王维想。
可自己怎的不似他们一般变了诗风呢?
想来想去,想不通。
好似旁人都是最后看淡红尘,渴望隐居,而他一早就有了那样的想法了,便也就难变了。
除了山林,没有什么能让他的日子更加畅快舒适了。
【王维的《酬张少府》中就以他自己的风格提到了一些他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点我是信的,但是说什么也不关心,这个话不能细究,就是大概没有年轻时候在意得那么多了,大家还记得他刚为官时因为遭了牵连被贬,那时候他写了一些壮志未酬想要隐居的诗作,但是我相信如今大难不死的他再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叹一句太年轻了。】
这样一说,许多人更能理解幕中女子先时所说的年少时总是将一切看得很重的话了。
和这个比起来,贬官确实算不得什么。
而“万事不关心”正是王维历尽挫折之后跟那时的什么都在意的一个对比。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他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能够报效祖国,所以只求重返山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迎着松风山月、弹琴纳凉,只要有这样平淡的日子,那也就够了,“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你要问我如此穷困还如此通达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