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9(1 / 2)

加入书签

发泄的是他满满的怨悱之情,而且整首诗都有点自怨自艾,这样的诗上位者肯定不会喜欢啊,所以孟浩然肯定得不到赏识嘛。没有人喜欢一直丧着脸的人。】

听闻此言,那些平日里不茍言笑的人都惊了。

还有这方面的考虑。

一个个的心中也不敢多想了,下意识的抿唇,想要微笑一下。

想来也是,若是自己身边,总有人不停的唉声叹气,自己也会烦的。

更何况是见过那么多人才的帝王呢?没有一个人才,还会有另一个。

其实许多人都知道帝王是不缺人才的。

但是更难得的是帝王要去用这些人才,否则,千里马再多,没有伯乐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这事情总归是传言,我个人觉得这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孟浩然能名动长安,不至于藏在床底下吧,就很离谱,而且孟浩然或许是个很随性的人,但又不是傻,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诗会让玄宗不喜吗?】

【但是这首诗孟浩然既然写了,以他的名声自然就会传出去,传到宫里也不是不可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孟浩然离开长安,王维写下了《送孟六归襄阳》。】

第180章

王维

【一般情况下,如果碰到朋友生活不顺,许多人通常会劝对方振作起来,但是王维却没有劝孟浩然不用执着于仕途,而是让对方放开胸怀享受隐居生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喝得有些多了,反应慢了半拍,听到这话,他不由地去想自己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时候是怎么和对方交谈的。

他们是一起叱骂,一起欢笑,或许还有一起埋怨,他们都满怀壮志却也十分迷茫,并不知未来会如何,能如何。

【这首《送孟六归襄阳》语言虽然很平淡,但是感情却十分真挚。】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闭门不出门,久了就不懂世俗之情了,“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或许你回到故居去才是良策。“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喝醉了酒在田间唱歌,笑着读古人著作。“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这是一生的好事,不用再去献赋求官了。】

东晋。

陶渊明终于还是收了笑容。

他明白王维这般劝着孟浩然心中定然不会好受。

王维是站在自己的无奈的经验下劝说孟浩然的。

或许他知道孟浩然放弃仕途隐居并不会有多畅快。

但是他也不想孟浩然陷入自己这样的纠结之中。

【献赋求官的事很早以前就有,汉代司马相如献上《子虚赋》给汉武帝,汉武帝非常赏识司马相如的才能,我们之前讲杜甫的时候,杜甫也写过《三大礼赋》进献给玄宗,玄宗也挺满意,但是因为李林甫的原因并没有能成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林甫。

李隆基半眯着眼,想起那个曾经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的人。

他当然也已经清楚了,如今的局面不是一个李林甫能导致的,甚至他也没办法撇开自己的错误,不过这不影响他把怒气宣泄到李林甫的身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