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7(2 / 2)

加入书签

【但是同为古代人,我个人觉得王维这里并不是在责怪陶渊明,他应该是在同情陶渊明的遭遇从而带了点怀古伤今的感觉,陶渊明保持了高洁性情,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他的日子难以为继。】

【我有理由觉得王维是在想若是自己像陶渊明一样,那自己弃官会不会也走向他那一天呢?大家不要忘记王维是一个大家族的子弟,但古代的这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啃老吃父母的,还有一种就是认为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的。】

【不管王维是哪种人,如今的他确确实实如同当初的陶渊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自己是哪一种人,这还用问吗?

王维,他从一开始就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也在做。

哪怕天不遂人愿,可他依旧没有放弃。

【但是最终还是内心战胜了现实,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他弃官隐居。】

这本书可能快完结了,写不了多少个人了,我会好好完结的。

第179章

王维

【虽然做出了选择,但是王维跟陶渊明依旧是一样的,他们都没能完全消除心中的纠结,我们从王维隐居时期的两首诗可以看得出来。】

【他写《淇上即事田园》表达自己脱离官场后的一种欣喜之情,但是同样也写了《不遇咏》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苦痛,心中就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所以这时候的他过得并不算称心。】

东晋。

以往陶渊明的心中还是有那么两个小人的。

但是现在早已经没了。

看多了太多人的人生,那些时候刻意压下的想法如今也消散的差不多了。

如今他看看巨幕,跟着众乡亲们每日忙碌着,可也没那么多心思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了。

【这首《淇上即事田园》一看就是那种有着隐居之乐的诗,“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隐居在这个淇水,东边的原野空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阳光慢慢隐藏于桑树柘树之间,河中阳光的倒影让村庄也仿佛在发光。“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外出的牧童猎人也都纷纷往村里走去,“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静者意思是享受恬静的人,比如隐士、僧侣等人,这里可能是说他自己,像他这样的静者会如何做呢?趁着天还没黑,把门关上准备送走这平凡的一天吧。】

似乎每个人心目中的田园都是不一样的,陶渊明想。

就或许跟他们平常所看到的景物不同有关。

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想要表达的想法确实差不多的,不只是他和王维。

即便是那些不似他们二人这般心中摇摆不定的人。

陶渊明曾经是真的摇摆过,但是他也不怪自己,人总要经历过才会成长,他相信王维也是一样。

【这首诗跟许多田园诗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差不了太多的,一开始交代地点,简单地说明了这地方没什么山,可能是一个平原地区,因为这地方在河南那一块,河南本来就是以平原为主的,大家应该能够想象那个场景。】

【而中间的四句先是写美景,其实是普通的乡村景象,但是对于我们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那样的场景是很吸引人的, 日落黄昏,河水波光粼粼,随即远处牧童牵着牛,猎人也和猎犬一起由远及近。什么是浪漫啊?有些人觉得可能是轰轰烈烈是生离死别,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样平静的日子就是浪漫,所以王维绘出的是一幅浪漫的乡景图。】

人们沉浸在幕中女子所描述的美景之中,有些无法自拔。

但是转念又被她后面的说法给弄懵了。

她在这里提到浪漫,难道是说的李白的那种浪漫呢?可是李白的诗作和王维的诗作明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