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9(1 / 2)
这个第一次,很有可能说明是没能成功的一次。
【这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太长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去读一读,它就是一篇奏疏,所以其中的艺术性肯定是没有那么强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将这篇文章称之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这里应该更多的是对其中思想的认可。】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心中一震。
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这……这未免夸得太过了,那只是一篇奏疏啊!
即便写得再好,那又能有多好呢?
众人都有些好奇,难怪圣人能答应让他变法了,难道是他在这奏疏上做了文章?
【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去了解他的政治才能,如此就能很清晰地看出来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李白等人没能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一顿,这……也不必总拿这个说事。
他早知道自己不行了。
然而他心中抗拒,表面不在意,可内心深处却还是想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的生而为人,同样的饱读诗书,为什么别人行,而他不行呢?
【他的这篇文章以人才为中心,根据他这些年在基层的见闻,指出了当时的北宋社会的弊病,并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历史典籍中的话,而且还举了许多例子,汉武帝、晋武帝、唐玄宗、贾谊、魏征等等一系列的人物来左证自己的说法。】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他的例子,为何举他这时候的例子?
如今他大汉难道有什么弊病,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地方吗?
刘彻眯了眯眼,有点不敢信,但若是说出来的有道理,那他也不是不愿意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跟刘彻有着同样的想法。
更为重要的是,这其中居然还说了魏征。
不过有一点他不懂,别人的改革变法,那都是在经历几代兴衰之后挽救国家危亡,他大唐方建国不久,哪里需要这个?
【虽然这篇文章长,但是我们之前说过,王安石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精简,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长,但是却字字不多余,然而即便他做足准备,有理有据地写了这么多,还是没能得到宋仁宗的重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皱了皱眉,这什么文章?
若真写得这么好,他如何会不重视?
赵祯自认为自己不是昏君,对于臣子们的意见建议,他从来都是认真去听的。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之处吧。
【宋仁宗为什么不重视王安石所提出来的问题,这里咱们就自己猜测一下,首先宋代虽然算得上是个盛世,但是却是最弱的盛世,这源于宋朝的皇帝们都很弱,宋仁宗甚至被称为最懦弱的皇帝。】
赵祯:“……”
这是谁说的?
他……他是最懦弱的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