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33(2 / 2)

加入书签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还是很认同王安石的。

王安石这样的摆事实讲道理,虽然艺术性也不算特别高,但却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甚至比他给百姓看到的更加清楚。

谁说诗文之中就不能直接说些道理呢?

只要能加以润色,能把诗写好,那不就行了吗?

【但是这一篇的行文安排很妙,他的首尾相应很丝滑,前面的铺垫后面都能一一对应,没有一句废话,多读几遍,相信大家能有更多的收获。】

幕中女子将整篇诗都放在了巨幕之上。

众人只扫一眼就看清楚了王安石想表达的东西。

对此,赵祯是最满意的了。

他平日里要看如此多的奏折,有些人写得那叫一个又长又臭,若是都能写成王安石这样子,他看着也能舒服些了。

赵祯想,自己下来得想办法跟这些人提两句。

第165章

王安石

【一个文学家或许可以靠着感性的想象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一个政治家却少不得要有许多理性思考,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双重身份才让他在写记游文时说出深刻的道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忍不住地想了想自己的那些作品。

若说他没有思考,他自己也不能承认。

但若说他有多少所谓理性的思考,那似乎也没有。

那么他也确实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可他却不是一个政治家。

李白心中微微紧了紧,那他要怎么做,写诗前先思考?如此写出来的诗还是他的诗吗?

在一旁的杜甫自然将李白的反应尽收眼底,想起二人方才的打算,杜甫似是无意道:“我仔细思索一番,感觉你还是很适合去国子监的,我也想同你一处去。”

杜甫虽然觉得自己有些政治才能,但也比不上王安石这些人。

他是想“致君尧舜上”,可是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也对,“少年强则国强。”

左右如今圣人也不可能让安史之乱发生。

若是他们能教好那些孩子,那大唐的未来不就有希望了吗?

【在他的诗文中,处处都体现着类似这样的感觉。】

【霸王别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因为有着这个故事,许多人尤其是艺术家们会刻意地放大项羽的优点,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艺术效果。】

【“势窘而溢价”可以很好地用在项羽的身上,古今有许多文人都写过有关项羽的诗文,像之前我们讲过的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夸赞项羽,认为人们至今思念着项羽,是因为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已经把扶月带回了府中。

府中的这几个姑娘们都是她挑选出来的,她们的胆子比一般姑娘的大,往往敢于与人对抗。

但是她们中大多数的人想法都还是那些老想法,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她们认为她们的未来就应该是找到一个好男人嫁了。

唯独近来才跟着她进府的扶月心思通透一些,只是胆子也是真的大,有点没规没矩的。

方才见到书房摆着那突然出现之物,她竟还想上手摸,被李清照呵斥一声这才收了手。

所幸是巨幕突然来了,要不然李清照高低得好好说她几句。

这时听到幕中女子提到李清照,扶月比李清照还激动,望着李清照两只眼睛亮亮的,像是里面乘着星星似的,可刚刚被李清照说了,她这时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