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5(1 / 2)
。】
【第一种显得有点颓丧,这其实也还能理解,本来李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一种类型,面对强敌 ,他写什么“长是闲”就感觉有些奇怪,不过根据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也还算正常,而第二种说法却不是太正常,他现在可是一个帝王,至于用一首诗来表达对自己弟弟的不满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他早期时候的作品,但是并不一定是表达的对其弟弟的不满,总之,这个时候的他的诗风就已经有那种自伤的宫怨气息,另外,从这首词中也能看得出来他的描写也一向细腻,很有他自己的风格。】
他后来的表现……
李煜想起自己登基后的表现,他突然有种自己不配与先时那些文人同论的感觉。
其实他心中早已经隐隐有了这样的感觉了,只是一直不想承认。
先时他看到屈原,看到苏轼,看到杜甫,他们出身或许尊贵,但比之自己到底差了些,而且大多都有落败的趋势,可是他们一个比一个坚韧,而自己还一直在逃避。
如今纵有种种悔意却也毫无办法。
【这几年里,李煜对宋朝就是一种俯首称臣的态度,虽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罢除诏书的无名之礼,无名之礼就是在诏书里不说李煜名讳而是直呼其名,就这么无关痛痒的要求还被拒绝了,李煜心中不可能没有气愤,但他选择了偏安,也无法反抗,也或许是他根本没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因为这时整个南唐都还处在表面太平的假像中,这自然是因为他的领导,在公元963年,北宋干德元年,距离南唐灭亡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了,李煜却还在和大周后欢笑宴饮。】
十来年的时间。
李煜遥想十年前,若他从那时便开始采取举措,那是不是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不,他们太可怕了,他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可是那是十年,不是十天,谁又能说得好呢?
他那时能怎么做,奋起反抗?恐怕只能死得更惨。
仔细谋划?
他能如何谋划?
【当时周后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和乐工一起重新谱了新曲,李煜在《玉楼春》一词中说了此事。】
【相传《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时李隆基登三乡驿望女几山而作,后来杨玉环初次见李隆基时,李隆基就曾以《霓裳羽衣曲》作导引,这首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在开元天宝年间盛极一时,但是后来安史之乱后,曲谱丢失,再没人演奏,现在大周后却找到了残谱,精通音律的两人自然不会错过。】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其中还有他的事儿?
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陷入沉思。
许久未见表演了。
如今宫廷内外,个个小心行事,只怕是想看此舞的人也不敢唤人出演。
这安史之乱危害真是极大,竟会连个曲谱都保不住。
【但是这首《霓裳羽衣曲》作为大型宫廷乐舞,讲的是唐玄宗向往仙界 去月宫遇见仙女的事情,它或许本身只是一个在音乐上的关于盛唐气象的体现,但是巧的是它正好出现在安史之乱前夕,所以它也就由一首太平盛曲变成了“亡国之音”。】
李隆基眼睛一眯。
亡国之音?
那他就让这亡国之音永不现世。
【就像当时的南唐大臣徐铉写的《又听霓裳羽衣曲送陈君》中写的那样,“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别离声。”这首曲子伴随着唐朝由盛转衰,也伴随着南唐由表面太平走向彻底灭亡。】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