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1(2 / 2)
这时候的辛弃疾还算年轻,而自己却已经两鬓斑白。
但是如果李清照没记错的话,自己的这首词是后期难有的闲适之作。
那他这词与自己不同的话,就是幕中女子先时所说的崩溃了?
【辛弃疾的创作习惯还是很明显的,一般开头都是写景,这首词也不例外,“枕簟溪堂冷欲秋”,在临溪的堂院内枕着竹席,冷若凉秋,为什么枕着凉席呢,那说明夏日可能还没完全过去,或者只是初秋,但却还是让人感觉到秋意,或许是天真的凉了,或许是心凉,尤其是看到那样的水景之后,“断云依水晚来收”水面上,那些云层随着水流渐渐消散,如同流逝的时光。】
果然啊。
虽算不得崩溃,但怎么也都算是凄凉了。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拟人总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红莲竞相开放,像是醉红了脸倚靠在一处似的,而白鸟却静静立在那处,定是在独自忧愁,然而,人非鸟,安知鸟之愁也,是吧?愁的不过是看鸟的人罢了。】
众人微微诧异。
庄子惠子的人非鱼之典故还能如此用?
不过仔细一想也确实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不就是先时幕中女子提到过的景随情动吗?
人不是鸟,想说鸟儿是喜是愁那还不是随意说了。
所以愁的不是鸟,而是辛弃疾。
【上阙过后,开始抒情,“书咄咄,且休休。”书咄咄化用“咄咄怪事”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讲的是东晋时期大臣殷浩的故事,殷浩在东晋时历经两朝,担任过许多官职,但后来遭到桓温的弹劾被贬为庶人,被贬后他并没有什么反应,该吃吃该喝喝,但是人们总是发现他时常书空,就是举手在空中写字,众人便跟着他的笔画写,久而久之才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对于被贬一事是很不满的,后来人们就用“咄咄怪事”来表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韩信一开始也觉得幕中女子提到的自己的事情是怪事,让他难以理解。
可是时间一长他就明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们这些人,平时说话做事都得以陛下的统治为先,而后再是自己。
能维护陛下的统治那便能平步青云,反之若有威胁那就是自寻死路。
虽觉悲哀,可韩信现在也清楚了,这就是现实。
【而“且休休”是有关于司空图的典故,司空图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诗论家,他的诗大多写闲情逸致,他的《二十四诗品》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很大。大概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晚唐已经没什么救了,所以他一直都比较淡泊。在黄巢起义的时候有人让他参加起义,他也不愿意,后来黄巢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司空图跟随不及,便回了故乡。】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又是长安被占领,又是逃往蜀地。
武则天对这些人实在失望,但她却也能猜出点其中缘由。
正因为有了先辈的经验,所以这什么唐僖宗才会出此下策。
倘若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不是逃往蜀地,而是以死谢罪,说不定当时群臣激愤,安史之乱能更早地结束,百姓不会吃那么多的苦,唐朝也不会那样衰败下去,而后来的人也不会依葫芦画瓢。
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隆基的过错。
她瞥了眼前来回话的人,笑了笑,吓得那人一个激灵低下头去。
那人刚从临淄回来,当时他跟着自家大人去临淄寻临淄王李隆基,谁知半路遇到许多百姓前往临淄,到了之后城内也是一片热闹,而临淄王府却府门紧闭,一问之下才知临淄王已经许久未出,而城内各处都贴了告示,大意是临淄王虽然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有感于自己此后可能会犯的大错,心中愧疚万分,所以散尽王府钱财,予城内外穷苦百姓,王府上下闭门思过三年,以显示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