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0(1 / 2)

加入书签

做,他不可能看到那样的场景,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会关注。

他会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到大事上,这也是他自己想要的。

可是如今,乃至日后,只怕只能关注些吴音相媚了。

【而此时,辛弃疾家中的人在干嘛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么一看辛弃疾的儿子还挺能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这首词写得十分生动,就像是一幅风俗画,将辛弃疾眼中的画面描绘了出来,写得那叫一个栩栩如生。】

辛弃疾难得露出笑容。

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爱看的。

然而他又怀疑这是否是对的,若他不是一个所谓的归正人,他能建功立业,那他的孩子的前途也会更好。

不过看着孩子健康活泼,作为一个父亲,也能欣慰了。

【这么一看,辛弃疾的日子过得应该还算不错,可是有时候周遭的环境越是热闹人就会显得越发孤独,他的闲居时光中有很多这样清闲的词句,但他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对于国家的担忧,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此类。】

巨幕方才出现前,辛弃疾正在看众人栽花,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而他自己也表现得挺愉快。

但他记得幕中女子讲过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所以其实他也并没有多欢乐,总觉得与他们格格不入,觉得他自己的归宿并不在此。

【说起这个博山,就像面对赏心亭一样,也是辛弃疾很喜欢去的地方。他写了许多首有关博山的诗词,其中还有一首《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李易安就是李清照,我们之前说过李清照曾在《词论》这篇文章中吐槽了当时的许多词人,并提出词“别是一家”这样的观点。】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和赵明诚对视一眼,他们二人都没想到会突然提到李清照。

可这下意识的一眼让两人之间刚刚缓解的尴尬又卷土重来。

李清照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巨幕上,其实再被提到她还是有些紧张,尤其是说到《词论》。

对那些前辈的评论确实算不得好,很容易让他人误会。

【易安体工造语善铺叙,但她是典型的婉约派,而辛弃疾是个典型的豪放派,按理说两者碰撞应该会水土不服,但大文人一般比较全能,所有这首词辛弃疾写得清新温婉语言明快,既似李清照之词风,又带了点他自己的风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来去读一读,我们这里主要看看这一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李清照和赵明诚再次对视。

他们二人常常在一处看书研究古物,时常遇到什么疑惑他们都会相商解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幕中女子说一般又不将那词说完,哪怕是给他们看看也好啊。

两人面上无奈,随即又各自转头看向巨幕。

【整首词突出的就是一个愁字,起笔“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年少时不懂愁,喜欢登上高楼,接下来用顶真迭句继续道,“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毛病是很多人都有的,那就是无病呻吟,为了写诗而写诗,尤其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没想到大词人辛弃疾也有这样的时候?想来也是,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词的。】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无病呻吟?

这形容未免太贴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