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6(1 / 2)

加入书签

不想承认。

明明他们可以先韬光养晦,先获得权利再办事那就简单多了。

可是他们并不愿意放下自己的骨气,苏轼如此,他亦然。

他们有自己想要守护的坚持,所以他们注定无法成事。

【清末学者王国维曾写过一本词论《人间词话》,这本书几次增删修改,但有一处内容在修改后一直保留着,他说,古今成大事者,都要经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取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这里肯定不是说的原作的原意,意思大概是说想要成大事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志存高远,要知道前路何方,前路有多艰辛。】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人都很羡慕晏殊。

如今的晏殊年过半百,可他这一生,却几乎是一帆风顺。

虽也几次被贬,但是却都很快被重新起用。

至少相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顺利了不少。

这不,明明是讲悲情文人也总是能提到他的词句。

他真乃是天眷之人也。

【有了目标之后自然就是奋斗的过程,所以王国维认为的第二个境界就是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大苦,终得大善。】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只一说,柳永就清楚了这幕中女子所说的意思。

可原本他并没有此番含义,不过是一首怀人之作罢了。

但如今却用来表明对追求高远志向的艰辛,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晏殊也承认柳永的词写得不错,只可惜不管这幕中女子怎么夸,他始终看不上柳永的平日里那寻花问柳,与妓子为伍的做法。

只知贪图享乐,好色便就好色,即便写了那些佳词他还是看不上。

【然而虽然我们说有志者事竟成,可是想要达成目标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候静下心来,突破了那个瓶颈,你会发现你一直追寻的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听到这话的人们第一反应都是一愣,觉得有些奇怪却又难以表达。

再一细想那场景才终于恍然大悟,其实方才解说这诗句时,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啊。

有时困难的解决就在一瞬之间,有时写诗作文也就是在须臾便迸发灵感。

就是那种回头见到伊人之感。

难怪,难怪那什么王国维要说这个是第三种境界了。

众人脑子里纷纷浮现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在花灯节上走散互相寻找对方的场景。

原本十分慌乱,男子四处都寻遍了,仿佛再见不到那人。

可当男子气馁想要放弃的时候一转身却见佳人在暗处笑靥如花,场景实在美极了。

【这三首词的本意都是写男女情事,但是王国维根据自己的理解引用后又赋予了其稍微抽象一点的新的含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它跟恶意的曲解是不同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是最讨厌他人随意更改别人作品的事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