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1(2 / 2)
辛弃疾永远无法理解那些人,或许也像他们无法理解自己想要收复北方的心一样。
这后世之人倒是明白,不知能不能将这些道理说与那些人,叫那些人也睁开眼睛看看如今的形势。
【另外也有人说此句是化用南北朝时期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要了解这些句子,就又要了解原文的含义,这说来就长了,简单来说就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劝降文,为的是劝陈伯之降梁,而陈伯之这个人本来就是南方的人,他是叛逃到北魏的,所以丘迟就用家乡的风景来唤起陈伯之的思乡之情。】
【而这里辛弃疾是以这春景嗔怪友人不早点回来,没能一起欣赏春景。】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是觉得辛弃疾的这首词没有他的其他的那些豪放词有味道。
但是他其中典故用得不错。
古往今来,善用典者众多,做到辛弃疾这般炉火纯青又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少。
典故为他这词增色不少。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这里提到的刘郎是刘禹锡,我们都知道刘禹锡是个不信狠的人,经常被贬谪,早前他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朗州司马,当时还有几个一起被贬的人,比如说柳宗元就在其中,一共八个人,被称之为八司马。】
唐,元和年间。
刘禹锡刚刚收到柳宗元的信。
传信实在有些慢,看信中的意思,柳宗元写这信时还没收到他写的信,若是能用这巨幕将想说的话直接传给柳宗元就好了。
巨幕的出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若说改变了什么,似乎也没有。
可每每出现,还是能让他们心中激动。
不过幕中女子说他经常被贬谪……
【刘禹锡被贬之后,过了大约十年,他们才又奉召回京,然而,刘禹锡看不惯那些得势的权贵,于是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你们这些新贵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都是“我”被贬之后才被提拔起来的吗?刘禹锡忍是不可能忍的,想说什么就得说,然而太嘚瑟的结果就是再次被贬。】
都不用回京,刘禹锡便已经能想象那些得势小人的嘴脸了。
而这样的诗句也确实是他能写出来的。
他说的不是事实吗?就因为这点小事就把他贬了,生怕别人不知他们为小人矣。
刘禹锡丝毫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甚至在想,若是真让他去玄都观,他一定写更厉害的句子,最好是能让那些小人颜面扫地,再也没脸见人的诗句。
【这次被贬播州,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一带,说实话因为地形的缘故,如今的那些地方发展依旧不算是特别好的,在唐朝时科技落后,那就更不用提了,再加上气候等原因,贬到那地方确实是比较艰难的,可能也就比苏轼被贬海南好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问身旁人,“科技何意?”
“小的才疏学浅,实在不知。”
李世民自然也没想一个小太监能知道这些,只是表达自己心中疑惑罢了。
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因为条件太艰苦,朋友们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柳宗元等人极力帮刘禹锡周旋,然后他的贬谪地就被改到了连州,各处调任,又过了十多年,刘禹锡才又回朝,但他一回去就不安分,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唐,元和年间。
柳宗元也已经收到了刘禹锡写来的信,他和刘禹锡的许多想法总是能不谋而合。
但是,他实在不大明白刘禹锡做这些事情的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