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6(2 / 2)

加入书签

若人人都这般想,他楚国还会惧怕其他诸国吗?

【第三段诗人期待二人可以像韩信忠于汉王,像荆轲英勇刺秦一样尽心尽力,而后功成归来,“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脱衣”一句出自典故“解衣推食”,根据《史记》记载,汉四年,韩信平定齐国,上书刘邦暂代齐王平定局势,收到消息刘邦十分生气,因为他当时正被楚军围困,结果被张良、陈平劝住了,然后刘邦不仅没有责怪韩信,反而让张良去册封韩信为真正的齐王,又征调他的军队对付楚军。项羽失利后,便派人劝说韩信,开始给人讲交情,但咱们都知道当初韩信可就是从项羽军中跳槽到刘邦这里的,他说汉王“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虽死不易”就是死也不可能背叛刘邦。】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事情刚过去不久,刘邦怎会不记得?

但此中细节他倒是真不清楚。

而且,他从不怀疑韩信的忠心,可不怀疑是一回事,因对方不知收敛而未雨绸缪又是另一回事。

他总不能在韩信身上冒险。

不过,若论起来,他当然希望韩信能够识时务,那他还能再重用对方。

“跳槽?”

这个说法倒是奇怪。

【其实韩信这个人的忠心是不需要怀疑的,刘邦应该也清楚,但作为帝王,刘邦不可能不小心,现在忠心,那以后呢?而且他在那种情况下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韩信一直重兵在握,那他想要收回权力就更难了。要知道刘邦分封诸侯,权力收不回来,这问题可是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才被解决,所以他和韩信之间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难以避免。】

刘邦的心沉了沉,错失一员大将,难道他不心疼吗?

这后世还真是将他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不过这话中倒算是有意外之喜,分封诸侯之事能被解决,能被解决就算好消息。

另一边,韩信心中时有动摇,他一时间陷入了迷茫。

现如今竟不知该怎么做了。

他觉得他或许生下来就是带兵打仗的,不让他带兵打仗,他能做什么?

韩信也想起了之前刘邦仗义对他,若不是陛下的赏识,他也不能有今天。

那他该怎么做呢?

【而“离歌”一句是出自典故荆轲刺秦王,在燕国一众为荆轲送别时,荆轲唱的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算得上是赴死歌,而荆轲也确实慷慨赴死,但这时候李清照是在为友人送别,她希望两人可以像荆轲一样勇往直前,却不希望二人慷慨赴死,那肯定最好是说“不道易水寒”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平安归来,后会有期。】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查了这么多天,终于叫嬴稷知道了这荆轲是燕国的人。

其实这么久过去了,他也差不多猜到了,这个秦王或许不是自己,是自己之后的秦王。

但总要知道是谁那才安心。

知道是燕国的人,他提醒后人小心也有了些具体的点。

不过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这荆轲也没成功,不愧是他嬴稷之后,定然是有勇有谋的。

【李清照还想象了为二人送别的悲壮场景,“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最后,她以一个寡妇的说出自己的嘱咐,“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金朝那些人历来如同豺狼虎豹一般,若不好好防备,恐怕会被伤害。】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昔日,楚人将护甲穿在衣服中间突袭晋人,这个出自《左传》,“楚人衷甲。甲在衣中,欲因会击晋。”而后一句的典故出自《唐书·马越传》,说的是唐贞元年间平凉劫盟之事,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唐与吐蕃在平凉会盟,吐蕃设了埋伏以劫盟,后来唐军受到大挫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