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1(2 / 2)

加入书签

明明两者带给众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可读起来却就是不一样。

一个仿佛置身于无人的街道,而另一个仿佛身处在寂静的山头。

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然而作为女孩子都应该知道,长头发所带来的烦恼,可不仅仅只是因为它长,而是它一旦长了就跟毛线一样,很有可能到处打结,只是想想就已经够让人愁的了。】

这句话众人就有些不大明白了。

什么叫作女孩子都应该知道?难道男子不知吗?

这头发若是及时清理,当也不会打结,当然,那只能是正常长度的头发。

若头发真有三千丈,哪怕再柔顺,估计也能让人十分烦恼。

【一开始还不知道,照了镜子才发现了自己的三千烦恼丝,“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染上白发的呢?一个“得”字用得很妙,这句话显然带了点怨气,怨他那屡遭挫折的前半生,他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白发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得来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他的诗里有怨气吗?

李白想了想,大概是有的吧。

但是怨有用吗?

显然没有。

他能怨谁呢?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它里面所表达的情绪实在是太饱满了,它是李白情绪的集中爆发,再乐观的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也会有痛苦、彷徨、绝望的时候。】

唐,元和年间。

李贺无不赞同,像李白这样的人尚且有痛苦彷徨的时候,那放到他身上就再正常不过了。

可看过李白的这些事,他也懂了。

再忧愁也是没有用的。

与其自怨自艾,他不如向李白一样去追寻,即便不能成功,至少以后也不会留下遗憾。

【然而他自己也清楚,再饱满的情绪发泄在此处都没有什么用于是在这组诗的最后,他写道:“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最后依旧只能黯然地离开此处。】

【离开此处后,李白去见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我们十分熟悉的汪伦。】

第90章

李白

【我们之前说过中国人历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含蓄美,在文学表达方面更是如此,但是李白仿佛天生反骨。他在《赠汪伦》中这样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元和年间。

韩愈觉得天生反骨并没有什么不好。

至少李白写出来的诗句是撼动人心的,即便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赠答诗,也包含着深刻的情感。

在李白这里似乎永远也看不到扭扭捏捏。

这些都是他们所要学习的。

当然了,他们也可以含蓄,但含蓄不是虚伪,希望时人能分得清楚。

【含蓄是不可能含蓄的,李白永远都不可能含蓄,开个玩笑,李白当然也有含蓄的时候,但是这首诗跟含蓄扯不上半点关系。从古至今,有多少诗句中会直呼其名的?李白却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岑夫子,丹秋生。”、“玉真之仙人”还有这里所提及的李白,汪伦,都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作诗而已,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