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8(2 / 2)
所有的人挤破了头都想去长安,不就是因为长安富庶,遍地金银吗?
连长安城的百姓都没有粮食可吃。那他们这些人该如何自处?
这个问题早在先时说杜甫时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如今再提他们依旧没能找出答案。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还有十年的时间,他不用着急。
李隆基坚信,给他十年,他定能让长安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至于水患,不是什么大问题。
无非就是粮食贵,那他们可以充盈国库,还能早两年多种些粮食,届时再发放给百姓便可。
左右只要有准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李白的这一组诗,一词一句,似乎都在写愁。】
【其一我们还是要讲一下的,他在这组诗中相当于起到了一个领起作用。“秋浦长似秋。”秋在很多时候都代表了愁,而水又有了流逝的含义,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像是平添了一份愁。即便没有了后面的“萧条使人愁”一句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这其中的愁绪了。】
【而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秋浦总是跟秋天一般,萧条得使人发愁。这里的像秋天,我们并不能确定他就是字面意思。有可能是因为秋浦的名字,所以觉得它像秋天,有可能是因为李白在这个地方待了一整个秋天,所以他看到的秋浦那就是秋天的秋浦。但是,显然前面这一句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有了后面更重要的使人愁。】
以往从未读过书的那些农人们也开始猜测李白诗中的含义。
“这又是直抒胸臆吧。”虽然这作品跟李白以前那些豪放的作品不同,但却依旧很有李白的风格,就连他们这些人也看得出来。
而且根据女子的意思,很多时候读书,书中的意思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诗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感情,至少读李白的作品是这样的。
所以其实跟秋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李白此时若是去到其他地方或许也是愁的。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然而他的这愁绪根本无法度量,只得发着愁走向了那大楼之上。】
【上了那大楼,李白下意识的望向了长安,结果却只见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他问那江水还记得自己吗?“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不管还记不记得,麻烦将他的泪水带到扬州去吧。“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李白又开始同江水对话了。
刚开始学写诗的那些学子,近来学到不少东西。
他们懂了女子所说的拟人是什么意思,便是将非人比作人。李白所写与他们时常见到的又有所不同,若是叫他们写他们会将那物品当成一个人去说话、做事、露出表情。但是李白却是以他与那些物品的互动来表现拟人,虽然不难。但确实有趣。
他们在写诗时,都下意识的会去想是否可以用到此类方法。
如此下来,诗也更有灵气了许多。
【李白为什么要将泪水带到扬州去呢?他也没说,咱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他是从扬州回到这个地方来的。就是在春夏的时候,他去了一趟扬州,他或许在扬州遇到了什么人或者是经历了什么事情,具体原因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首诗的重点所表达的就是一个愁字。】
【而这首诗,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第二首,这种愁绪更深了一层。“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一开头。就是愁。然后又说白头看那样子,他是真的很愁。你以为这时候他的情绪要开始回涨了吗?并没有,他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实在太愁了,简直愁得断肠。】
国子监。
有些学子又想搞事情了。
李白这般愁,他们能为李白做些什么吗?
既然圣人都已经下了罪己诏了,那说明他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