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6(1 / 2)

加入书签

时见阳春?”李白的作品中很多这种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表达自己强烈情感的诗句,而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其实我们是更倾向于含蓄之美的,含蓄得多了,看到李白单刀直入的语言就会感觉感情更加强烈。】

唐,元和年间。

确实如此,他们在创作诗句的时候,常常会注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极少会有直接表达强烈的情绪。

但是李白的诗句就常会如此。

这样也确实会让人感觉感情更加强烈,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

大抵这也是许多人喜欢李白的原因。

白居易决定尝试一下,越多的人喜欢自己的作品,当然越好。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到含蓄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苏轼只略一想便想到了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等诗句,也有许多含蓄之作也。

李白惊世文采,一落笔不管是豪放含蓄皆能信手拈来。

【其中一个“啸”字跟《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中的“举声梁甫吟”所表达的感情差不多,甚至像是在前面吟唱得还不够,这里又重复再啸,再吶喊,大声喊着喊着他才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阳春啊,什么时候才能来啊?”】

【在宋玉的《九辩》中有“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九辩》写的就是秋天草木凋零,寒士不为世用,所以这里的“见乎阳春”有得到重用的意思。】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有点动容了。

从李白出蜀到现在,李白几乎每一首诗都在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向往或失望。

再一联想李白前段时间在宫里写的诗,他在很努力地让自己高兴,虽然他看似不羁,却很重视机会。

“俶儿,李白这事交与你来办。”

李俶顿了一下,似是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等李隆基看过来他才老实道:“是,皇爷爷放心,孙儿一定办妥。”

李隆基这样做,既是为了让李白能更自在些,也是为了考验李俶,若是他能用好李白,那在用人方面也不会让自己操心了。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当年颇似寻常人。”这一段是写的姜子牙大器晚成的故事,我们之前讲到过的。】

说起姜尚,李白仍旧颇多感慨。

谁能想到一个七十岁的老者的精彩一生才刚刚开始呢?

跟他们想比,自己的那些愁绪都少了不少。

自己还算年轻吧,不过四十多岁而已。

能碰到的机缘还有很多,这巨幕不就是其中一个吗?

只这样想着,李白心中就微微激动起来。

【“君不见……何况壮士当群雄!”这一段是写的高阳酒徒郦食其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说起郦食其,韩信脸色大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