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4(1 / 2)
自己和杨氏记下的自己未来的诗句,他确实因为这些诗句十分自豪,但这真能超越李白?
“如何不可能?”杨氏问道。
她一向倾慕杜甫的文才,若非如此她说不定都不会嫁与杜甫。
但是这些日子以来,她也看到了杜甫的不如意,许多人不认同他,他心中也一直不愉,可她从未怀疑过,是那些人没有眼光,致使珠玉蒙尘。
如今可算好了,有了巨幕的承认,杜郎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呢?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他们两人其实都是各种题材、各种体裁都能写得很好的诗人,然而,他们一个人着重表述自己的理想,而另一个人则注重书写现实的人生。】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十分认同。
没错,此所以他以为李白不如杜甫的点,但他可从来不否定李白的诗作。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可不管战乱前后,诗中皆是自己理想。
【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多看到的是《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而在李白的诗作中,多体现《离骚》中的积极浪漫。】
【所以杜甫与李白之争其实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抗争,但二者本就不该对立,都是 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李杜二人缺一不可,若缺其一,盛唐文学也就不完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突然召曹植前去,刚到巨幕就开始了,父子俩便一同赏巨幕。
也不知为何,曹植就是对这李白很有好感。
他也承认杜甫作品不错,但他们怎能扬杜抑李?
说到这处他才明白为何了。
他们都说自己是“以势窘益价”,这杜甫不也如此?
虽然李白亦没有得到重用,可言语之间积极豪放。
他不是“以位尊减才”,他是以乐观而减才。
【公元701年,长安元年,李白生于绵州,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怎么详细,在家世上有许多的猜测,其中有一点,据说他的父亲有罪在身,所以他没有参加科考的资格,他也确实一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今日为父叫你来,也是为了此事。”
曹操突然开口,曹植立马正襟危坐,却没懂他的意思,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此科举乃国之大业也,为父想将此事交与你,可莫要叫人失望。”
曹植本早已经对曹操的严肃之相习惯了,可这许久未见却叫他心里突突地跳,怎么也猜不到是什么事。
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事情。
曹植激动得双手无处可放,“多……多谢父亲,孩儿定当全力以赴。”
唐,元和年间。
每每说起科举之事,李贺心中都不甚舒服。
如今虽好些,却还是觉得遗憾。
但文才如李白都没能参加科考,他还有何可惜的?
这世间有才却得不到重用的太多了,如屈原、如曹植、如苏轼、如李白、如杜甫、如他。
大抵都是命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