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8(1 / 2)

加入书签

但更有像严武这样的人守着,至少他在草堂的日子应当还算快活的。

这在此处结束大抵就是杜甫最好的结局。

然而,他知道,这并不是结局。

【在这段时间里,杜甫所知道的人,他的朋友相继去世,李白、王维、高适,都在这几年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间,直到公元765年,永泰元年,杜甫在成都最好的朋友严武去世,杜甫随后也离开了成都。】

【事实证明,他的离开是正确的,严武一走,蜀中更是一片水深火热,若他还在成都待着指不定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带着愁绪,经过一番辗转,杜甫暂时居住在了夔州,在这里他写下了很多很多的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累了,为何战乱还未结束?

若是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大唐怎能不衰败?

叛乱是一部分原因,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及时地剿灭叛贼让天下陷入了混乱之中。

若是能早日平叛,那这安史之乱也影响不了唐朝。

可若是能早日平叛,若是不被影响,幕中女子还会百般强调吗?

【各种题材各种风格,这时候的诗歌虽然不及先时的那些内涵,但是其中史的价值很高,也不乏有像《登高》那样的优秀之作。】

【《登高》这首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在人才辈出的唐朝,获得这样的荣誉,可想而知这首诗的优秀程度,我们一起来看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潦倒新停浊酒杯。”

巨幕中,这首诗在一片有些古朴的纸卷背景下被呈现了出来。

沉、郁、顿、挫。

这首诗中句子将他这样的风格简直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白读着杜甫这首七言律诗也忍不住在心中称赞。

他自认为自己的律诗也是很不错的,但看到此诗句也丝毫没有优越之感。

杜二甫是有文才的,为当世所忽视也。

但说起七律,他原以为那崔颢的《黄鹤楼》已然很好了,如今倒是难分胜负。

【这时候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六岁,他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看到秋景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悲秋自古有之,我们从第一期悲情文人屈原那里就已经说过了。宋玉有“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的句子,陈子昂也曾经登上幽州台发出“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也是赞颂陈子昂的,陈子昂的家乡就在四川射洪,最后也是在射洪被冤而亡,杜甫拜访陈子昂故居,在《陈拾遗故宅》中写下“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这样的话。】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听到陈子昂的名字,武则天心头一震。

这是女子夸奖的人当中离她最近的一个靠谱文人了,她可不希望陈子昂出点什么事情。

被冤而亡,不会是她冤枉了对方吧?

看来以后做决定得慎重,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史书会将这些永远记载下来,即便史书或许能够被改,总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都不传下去。

当慎重。

【这一首从杜甫无数的优秀律诗之中杀出来被誉为第一是为他的悲秋,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他的悲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天风很急,呼呼地吹着,猿猴也止不住地啼鸣,沙滩上的白鸟在不停地盘旋着。这里的“猿啸哀”是一个典故,家人们应该都学过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是衬托三峡秋天的悲凉。】

【而接下来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传诵的佳句,这句子与《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是有渊源关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