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5(2 / 2)
【其实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很能看得出来杜甫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
李隆基也看出来了。
即便杜甫现在对唐王朝失去信心,但是当他看到专属于唐王朝天子的乐曲被别人窃取,他也顾不得失望了,只想着控诉对方大逆不道。
杜甫才是真正地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
是自己和太子没能留得住人才。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儒家,又是儒家。
为何儒家的思想能够刻在那些人的骨子里?
那他要是对这儒家思想加以约束,再将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那是不是可以让后世都把他嬴政的话刻在骨子里?
不过这想法只在他的脑子里晃了晃并没有说出来。
还有杜甫提到的这仙人,女子都没有反驳,那女子之意到底是有仙人存在还是没有仙人?
如果没有,那女子又是如何出现在他们这地方的?
【在这里他关心着国家大事,也关心着文坛的变化,同时当然也关心着自己的这个小家。】
【然而,在761年,上元二年八月,成都大风,让杜甫那本就不坚固的屋子雪上加霜,后来甚至漏雨。】
【面对这样的场景,杜甫想到的就是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于是在他自己遭受苦难的同时,他写了那首沉雄壮阔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困了,晚安。
祝大家假期快乐~
第58章
杜甫(小修)
【我们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之间,杜甫在辗转各处之后,终于在成都这个地方勉强找到一个栖息之所。却没想到突遭大风大雨,这种无力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在这种负面情绪的累积下,很有可能摧毁人的心志,但是杜甫却因为自己的经历依旧关心着人民的命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就用了一个“怒”字赋予了秋风人的属性,仿佛是老天在对他的安生日子不满,将他好不容易盖好的屋子卷走了好几层屋顶的茅草。】
东晋。
陶渊明看着杜甫的诗句,心中竟感觉有些迷茫。
他将自己代入到杜甫的生活中,若他是杜甫,他或许早已经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了。
先时看到苏轼,原以为苏轼的命运已经够难堪了,没想到杜甫的难丝毫不亚于苏轼。
与之相比,自己的日子反倒算是顺遂了。
虽然也没什么可比性。
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女子讲解过的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
他亦自当坚守,也愿这杜甫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哪怕几乎不可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仔细算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