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1(2 / 2)
【可是即便没心思去考虑生计问题,杜甫却还是始终念着国家大事。】
【“至尊尚蒙尘”到“皇纲未宜绝。”写了杜甫的对于应战的建议,这里提到了回纥,杜甫不止在一首诗中提到回纥。】
【回纥是建立于天宝年间的一个北方政权,总的来说他们并不像匈奴、契丹那些对中原虎视眈眈,和唐王朝的关系也挺好的,于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就请回纥帮忙平乱,收复长安后,还让回纥帮忙收复范阳,唐肃宗表现得十分依赖回纥。后来杜甫专门写了一首《留花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北方政权?那不还是胡人吗?
关系好又如何,好就可以依赖胡人?
这李亨要是他刘彻的后人,他死了都不会瞑目,一定会等到李亨出生去掐死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也有点不大能理解。
他大唐男儿就没点血性吗?
但此事也给了他很大的警示,这事情显然就是兵权旁落所致。
既要边关安定,又要将兵权牢牢握在手中,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得有 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对策。
另外要想大唐长治久安,培养后人也同样重要。
【而后的一大段,主要表达了杜甫对于肃宗的信任。“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当年太宗皇帝奠定了强盛的基业,他希望肃宗能够中兴,再创大唐辉煌。】
“煌煌太宗业!”李世民跟着念了一遍。
大唐子民如此信任他,他自当不负所托。
只是如何能让唐之江山延续下去,这真是一个千古难题。
【杜甫的愿望在短时间来看确实是实现了,公元757年至德二载,长安收复,杜甫也回到长安继续做他的左拾遗,但是这个时候的杜甫从四月到十一月回到长安一共不过七个月的时间就吃了两次亏。】
【所以这次他打定主意要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不招人厌的左拾遗,这段时间他和京城官员们一起写了不少的应和诗,但是都没有他那些体会了民生疾苦的诗歌优秀。】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叹息了一声,身在官场,随波逐流的人他见得多了,像杜甫这般没有贪赃枉法的已然不错了。
没有一个帝王不想要清明的吏治,然而身在高位依旧是身不由己。
但根据预告来看,这杜甫倒是有志气的,这样的日子当也没有长久。
或者是这李亨又做了什么?
杜甫看到这儿,唇紧紧地抿着。
若是自己一直这样下去,这辈子恐怕也就那样了。
但是若自己不这样,多半又只有被放逐的份。
他知道自己该对圣上有信心,可看了这些诗句,心中的信心一点点地消逝了。
【但是杜甫这一次依旧没能如愿,这事情怪不得他,甚至怪不得肃宗。】
【回到长安之后,凤翔的一干人等基本都加官进爵,房管也不例外,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还进封为清河郡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