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4(1 / 2)
此巨幕是神迹,而他是能享此神迹的唯一帝王。
天降祥瑞,晋必大兴。
要他说,这些人就是见识太浅,晋大兴此有何可疑?
他老早就已经窥探天机了。
然,看着巨幕他却有些不大明白。
“这杜甫之妻甚愚,长安米贵,何不与子食肉糜?”
众人沉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谁能想到会这样呢,今年的收成应该还不错,但贫穷人家就是没饭吃,“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我好歹是个官不用交税不用服兵役,那些平民百姓就更惨了!“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他从自己的事情上又转到了家国之事,“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想那些失业之人,那些久未归家的士兵,“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唉,我那忧伤的情绪像终南山一般沉重,根本无法控制!】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已经减免了好几年的农业税了,这的确是可以减轻农民负担的,如今百姓安居乐业,效果显著。
既然这唐朝这般繁盛,为何不休养生息一段时日?
他仔细想了想,大抵还是这李隆基好大喜功之缘故。
若连年征战,国库再多的银两也不够使的,那必然只能加重赋税、开源节流了。
清,乾隆年间。
乾隆也减免了几年的农业税,加起来总额高达两亿多白银。
能给百姓喘息的机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点他还是很清楚的。
如今仔细地看了这几次的巨幕,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减免农业税是对的,只要国库有银子,就不能把百姓逼得太紧。
【这首诗是杜甫比较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写到的内容十分丰富,揭示了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唐朝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状,社会资源分配过于悬殊势必会引起混乱,这时候由上而下改变现状的那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变法改革,而像这时候的唐朝统治集团腐朽的情况下,自下而上来改变现状的就基本上是两败俱伤的血雨腥风。】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点不同,安禄山等人当时还是属于“骊山内部”的人,咱们为了过审,这儿用词隐晦一点。虽然天宝年间这个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了,但是还没有到需要推翻整个唐王朝的地步。】
【而安禄山等人的谋反那是内部的矛盾激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都是胡人,他们这次的谋反也算是一次入侵,不管是哪个角度,都不是为了解决如今的社会问题。】
【换句话来说,假如安禄山谋反成功,百姓们的日子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于百姓而言只不过就是换了管自己的人,那安禄山应该还不如李隆基。】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应该?
安禄山也能与他相提并论?
李隆基感觉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若是没有安禄山,他现在也不会在天下人面前受这般耻辱。
该死!
“过审何意?快记下来!”
【然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安禄山,也可能会有别人,因为在这个时候叛军虽然已经起兵,但是消息还没传到,杜甫他们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杜甫却写了这样的诗。】
【或许杜甫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洞察社会危机,但那也总要有让他观察的社会现实。】
【而正如他所言,“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百姓真的已经很难了,若是没有安禄山,李隆基还是像往常一样只顾享乐,任由杨国忠那样的人到处打仗,唐王朝迟早要完。】
“咳咳!”
李隆基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