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9(2 / 2)
第50章
杜甫(小修)
众人都没想到,两个伟大诗人的结局会是如此。
哪怕就是再见上一面也不会让人觉得遗憾啊。
所幸,战争还未来临,他们还有机会。
巨幕中,女子的语气都沉重了些许。
【鲁郡一别,杜甫前往长安,公元747年,朝廷举办制科考试,因为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无人中选。】
【自从,杜甫开始专注于投赠干谒,然而客居长安十年,积蓄越来越少,自己得政治理想也未能实现。】
【在长安,他过得并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用“困守”二字。之前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我们看到了他在长安干谒不易的处境。】
【除了不被认同之外,杜甫他还经常生病,我们之前说过他自小身体就不算好,在大约751年,天宝十载,杜甫给他的好友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苦楚,有点类似发牢骚,这里就很清楚地表现出了他在长安的困苦。】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赤县代指长安,长安城的那些官署里面有很多的所谓的英杰能人,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穿着狐裘、骑着快马,却不觉寒冷。对比之下,而“我”却饱受着苦寒的折磨,这把老骨头都不行了。“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可能吧?
李隆基不太相信。
长安城如此繁荣昌盛,那时候还未有安史之乱,他能文识字如何会落得那般下场?
定是夸大之语!
自己得不到任用就开始贬低旁人。
这语句中的嘲讽之意他还是看得出来的。
他认为那些官员们软裘快马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只要他们可以为自己做事,比旁人享受些那又如何?
都说为国为君万死不辞,可若没有一定的报酬,谁又能甘愿为人做事呢?
【杜陵野老是杜甫的自称,杜陵是杜甫祖籍,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都是他的自称,大家看到的时候知道就可以了。】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这两句都是我们在讲陶渊明的时候讲过的典故,第一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①”表明自己真的很穷了。第二句是说的东陵侯卖瓜的典故,他这里是说的自己比陶渊明 和邵平还惨,至少陶渊明还能荷锄归,而邵平还能卖瓜,而他自己呢,豆苗在已经被荒秽取代,瓜也都裂开了。】
【诗人在其他诗句中写到他这时候是有田地的,至于种豆、种瓜到底有没有我们不知道,而杜甫运用这样的典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当时的困苦。】
东晋。
陶渊明不信这杜甫能比他们还困苦。
在那样的社会中就是去田里捡菜叶子都能活下去。
但他很清楚杜甫与自己一样,所穷并非指身穷,而是心穷。
要活下去很简单,要保持自己的本心而后实现理想地活下去,太难。
【陶渊明用这两个典故的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固穷守节、归隐田园,而杜甫就不同了,杜甫的重点在后面。】
【原本如此穷困,该有的是朋友邻里的相助,而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乡里儿童的典故依旧是来自陶渊明,就是讽刺那些为官的小人,而“项领成”出自《诗经·小雅》“四牡项领。”一句,表示大臣自恣。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那些官员们目中无人、鱼肉百姓,朝廷里的那些老熟人也都礼数断绝。总之就是世态炎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走在路上,拳头握得紧紧的。
不知从何时起,这世道竟变成了这副样子。
其实他们也不是不明白,他们早该明白的。
现在已经不是那只要有才有能就能够走向官场得到重用的时候了,如今若没点背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