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1(1 / 2)
现并不是改变了他的想法,只是将他埋藏心里的猜测给掏了出来。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回乡参加贡试,落第。那个时候的科举考试很难的,唐朝三百来年的历史,一共举办了两百多场科举考试,平均每次录取二十多个人。】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早就对这科举感兴趣了。
若是这样进行考核定能选到更多的人才。
而且按照各自能力授予官职,一定会惹得许多人才向他靠拢。
贤才之要他是很清楚的。
然而,他明白,刘备和孙权自然也懂,于是大家都在心中盘算着此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三百来年。
听到这个数字,李世民十分不满。
当初他劝父皇走上这条道路,要的可不是这三百年的天下,他想要的是千秋万代。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三百来年。
果不其然,跟她之前计算的结果差不多。
虽然从古至今来看也算不得短了,可她觉得还不够。
即便李隆基能创造什么开元盛世,她也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了。
她想清楚了,他可以有开元盛世,自己如何就不能有武周盛世?
【咱们再一想,唐朝,人才济济,考不上的还是多数。杜甫也是这么想的,大概第一次还年轻,就想着试试水,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自嘲一笑。
确实是不行再来,或者是另寻他法。
但那时还年轻,如今却是不算年轻了。
【三月认为,杜甫当然也想靠着科举考上进士做官,但是他显然也很清楚,这条路不容易,所以才有了第二次的漫游。】
【不过杜甫的漫游也不完全是漫无目的,首先他亲戚挺多的,就这个表弟那个表弟的,去了还能包吃住,第二点,他的漫游路线跟李白的漫游路线其实挺重合的,他和李白的几次见面就是在漫游路上,他们还遇到了高适。】
【而且那个时候像孟浩然也是在漫游路上认识的李白、王昌龄等人,还有为什么你的作品里有黄鹤楼,我的作品里也有黄鹤楼,结合他们的猜测,那就不难猜到其中缘由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漫游之路那是肯定增长了他们的见闻的,这就是大部分唐朝文人的真实写照。】
这么一说,王昌龄方平复的悲伤情绪又涌现上来。
几年前,他去寻孟浩然,两人过于开心,痛快畅饮。
结果却因饮食不当,致使孟浩然殒命,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若说起悲情,孟浩然是不该不提的。
【第二次齐赵漫游恰逢杜甫的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考试失败就去了兖州。】
【接下来的那几年,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句诗,一看就是几个年轻人凑到一起,自由欢快的一段时光。】
【在这里他写下了豪迈遒劲的《房兵曹胡马诗》,写下了同样包含豪情壮志的《画鹰》,还登上泰山之巅写下了气势雄浑的《望岳》。】
杜甫当然记得自己的这些诗。
父亲去世前,他几乎没有任何的烦恼,感觉自己可以抛下一切像雄鹰、骏马一样追逐。
可父亲离去后,杜甫仿佛一夜之间只剩下了自己一人。
不过现如今家中有了妻子,同样也有了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