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2(2 / 2)

加入书签

东晋。

颜延之算是服气了。

看来后世之人是真的十有八九都推崇元亮的诗文。

甚至是他的柳、他的菊、他的桃花都是如此地受欢迎。

如此也好。

他自然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好友能够更好。

【陶渊明写这两句是为了左证前面“衰荣无定”的观点,下一句“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一年四季更替变化,人生也是如此。就像这样顺其自然就挺好的,他每首诗中都不忘自己的人生信条:顺其自然。】

【而后“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通晓事理的人都会明白,作者自然也明白,所以不会再怀疑自己的选择了,“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快给我一杯酒吧,我想早晚都与酒为伴啊!】

【这里他再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犹豫了,不要再怀疑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越是强调什么就越是放不下什么,他越是在许多作品中都劝说自己归隐田园,就越是说明自己放不下自己一开始的“猛志逸四海”。】

陶渊明突然心悸了一下。

就仿佛自己的心被人掏了一个洞似的。

自己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心思都被人掏得干干净净的。

他确实放不下,可他又有什么办法?

他一介书生,生逢乱世,又无上阵杀敌之能,想略尽绵薄之力,却屡遭挫折,他一个人能做什么呢?

“什么猛志逸四海?”陶渊明笑道,“年少戏语罢了。”

“来,延年,再饮一杯。”

颜延之笑应:“来!”

【而这一首的最后像是一句劝酒话,劝自己的,来引出了一组饮酒诗。】

【说起劝酒,最厉害的那还得是李白,他曾经写过一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这首诗劝的虽然是别人,但是却跟陶渊明有很大的关系。】

陶渊明讶异,自己似乎不怎么爱劝酒吧?

为何这李白写劝酒诗倒跟自己有关了。

自己这饮者之名仿佛都快赶上隐者之名了,倒也有点意思。

女子拿了把纸扇起身,扇子一挥间,她身上的粉纱罗裙竟变成了一套素白襦裙,就连头上的钗环也瞬间变了样。

“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为何此女忽然变了穿着?”

他们好不容易已经习惯了女子能移动许多场景到巨幕之上,虽也很神奇,但瞧着就像是提前准备好的幻影,可这女子是一直未曾动过的,为何站在同一处地方晃了一下扇子就变了呢?

难道后世之人当真找到了修炼之法成仙了?

【“地白风色寒……吾于尔何有?”】

女子笑得灿烂。

等她把这首诗念完众人才反应过来,这诗还真有趣。

陶渊明也明白过来这首劝酒诗是如何借自己而劝的了。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写景起头,而后进入正题,“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咱们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可笑!你一副陶渊明的做派,却不喝陶渊明最爱的酒,真是空抚了那一张琴,白栽了那五株柳,枉费了头上戴的那葛巾,“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最后说我对于你算什么,“吾于尔何有?”】

【三月大胆补充一个言外之意:是不是不给面子?】

幕中女子噗地一声笑了出来。

众人有些不明白她在笑什么,但这首诗确实有意思。

如此这般劝人喝酒,那如何劝陶先生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怔愣,不曾想自己这样随口吟的诗句都被后人记录去了。

【谁要是 对我说这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