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2(2 / 2)

加入书签

【第四段开始展开说贾谊的事情,讲的是为官之道,周勃和灌婴两个人是从汉高祖刘邦那时候就为汉朝做事的,而且还立了不少的功劳,而你贾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洛阳少年,人家汉文帝为什么信你不信他们?像贾谊这样的人,就应该“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

【既要获得领导的信任,也要和同事搞好关系。】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看向周围几人,“汉高祖?”

众人皆是笑意盈盈,都为此称呼而欣喜。

“周勃,灌婴,你二人功劳不小。”

两人早前听到幕中女子说是他们二人将那贾谊还得贬官心中就有了不安,如今刘邦提及,两人咚地就跪在地上。

结果两人还未说话,就被刘邦给打断了。

“诶,不必如此,你二人都是跟寡人一路走过来的,寡人岂会因此女只言词组便随意寒了众人之心。”

他虽如此说,可众人却更是害怕,君臣大忌也莫过于此了。

“尔等只需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便可。”

他现在还在猜这个汉文帝是谁,瞥了一眼周勃二人,就年纪来看,大抵就该是自己的儿子吧。

明君,甚好。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领导,当是指陛下,而同事,那是共同侍奉陛下的臣子?

贾谊叹息一声,不得不承认这苏轼此言确实没错。

自己如何能与几位大臣相提并论。

可搞好关系?岂非叫他趋炎附势?

【可是贾谊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怨自艾,写了《吊屈原赋》表达自己想要隐世的想法, 日日悲伤,郁郁而死,说到底还是他“志大而量小”,有志气却没有肚量,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轻笑一声。

苏轼倒是有肚量,可不也没有做到上得君下得臣?

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是不明,可真要去做并非易事。

贾谊如此,苏东坡亦是如此。

【最后一段总结了一下明君贤臣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还是得双向奔赴,这此中少了一方的努力那都是对方的损失,君遇到了人才就要珍惜,而人才在面对君主时也得多一些耐心。】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方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谊这么一个有才却少量的古人,极具启发性。】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贾谊明白了,至少自己如今不能自怨自艾,得多一些耐心。

陛下仁德,若此时他上表自荐,想来陛下或许会看在巨幕的面上给自己一个机会。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看到这个,李商隐突然想起几年前自己曾经因看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到贾谊从长沙回朝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