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6(1 / 2)

加入书签

论吗?】

【这首诗语言简洁,用词质朴,也不像苏轼的另外一些作品那么张扬,但是却很好地阐述了想要传达的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诗,跟东晋时期那些同样讲道理然而却又“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又有所不同。】

东晋。

陶渊明蹙了蹙眉。

东晋?是说本朝?

玄言诗又是何意,还是说本朝的都是玄言诗?

谢灵运之诗还算不错,可不至于像女子说的那般“理过其辞”,虽然一听这个词他就已经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诗了。

【理过其辞是南朝时期的钟嵘在《诗品》中的描述,他认为诗歌是用来传达感情的,用来讲道理就显得索然无味。】

陶渊明仍有些不赞同,正所谓“诗言志”,自己的诗中也时常会在末尾总结个小道理。

若真如此不堪,能得那苏轼推崇?

若诗只一味伤春悲秋,又有何意?

【但是《题西林壁》这一类的理趣诗就不同了,它通过艺术形式来传达一定的道理,而不是空泛地说教,此特点我们在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出来。】

【另外王安石也曾经做过一首类似的理趣诗《登飞来峰》,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王安石又怔了,这首诗他仍觉惊艳,方才女子夸奖《题西林壁》的话完全可以用于夸赞这首《登飞来峰》。

诗很简单,只一眼便能解其意,跟苏轼那首还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但他有点想听听女子的说法。

【在西汉时期,很多人会把浮云比作奸佞小人,而浮云蔽日就可以比喻为那些奸佞小人蒙蔽君主。】

【表面上第二句的意思是不害怕浮云遮了自己的眼睛,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深层次来说就是作者并不怕朝堂上的那些奸佞小人,从而表达自己一定会能够战胜奸邪,在朝堂上创出一片天地的决心,事实证明他后来也确实算是做到了。】

欧阳修看迷糊了。

此言何意?

他们不赞同新法,跟这王安石政见不同就是奸佞小人了?

诗是好诗,此意却不敢茍同!

【而作为理趣诗来说,他这句话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咱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要被它的表面给迷惑了,它可能只是被浮云遮住了而已,我们要透过现象去观察本质。巧了,这不还是咱们学过的认识论的观点吗?】

【这后两句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技法上几乎相通,只是表达的道理不一样,却都是能发人深省的。】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原以为颜回在偷吃锅中的饭,本想接着祭祀之由教育一番,却听颜回解释此饭中落了灰尘,因不忍浪费所以将之入腹。

是他错怪了颜回。

孔子叹道:“当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句甚妙。”

女子两次提及认识论,而这两首诗都是讲述认识世间万物的方法,原来此曰认识论。

当不止此二种而已。

【而苏轼的这首诗或许也是有表达自己身在官场却又看不透官场从而无可奈何的一种感情的。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完全没有任何依据,随便听听就行啦。】

【所有的人生哲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体悟出来的,没有足够的经历恐怕很难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而早在1073年,熙宁六年,那时候苏轼第一次自请出京,在杭州写了一首《法惠寺横翠阁》,前两句就是说,早上看见吴山是一个样,晚上看见吴山又是一个样。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