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4(1 / 2)
儋州之事交于苏大人,造福百姓,亦可全苏大人报国之心。”
他们如今完全看不懂女子到底是站于哪边,她言语间像是支持变法的,可也没说旧党的不是。
但不管怎么说,她对于苏轼显然是赞誉的,本来苏轼名声就不错,时常也有许多大臣为之求情,经此巨幕一说,若还任苏轼在儋州自生自灭,恐会引发不满。
所幸苏轼这才刚去两年,当还未做多少事。
“善。”赵煦颔首,“那便加儋州知州,将此事交于苏卿。”
【于是苏轼到了之后就开始搞农业,搞教育,搞医疗。】
【大家对农事不积极,他就写了《和陶劝农六首》来劝儋州人民重视农业,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有《劝农》组诗,一共是六首,而《和陶劝农六首》就是陶渊明《劝农》的和诗。】
【和诗大多都是写跟原诗内容一致、主题相通的诗,苏轼在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由此可见他对于陶渊明的推崇程度。】
东晋。
陶渊明诧异,有些不明白。
自己的诗歌就是情之所至,随手而作,在当世当也算不得佳作,怎会让这苏轼如此喜欢?
【但是苏轼的和陶诗并不出名,倒并不是他写得不好,朱熹曾说苏轼的和陶诗虽然“才高”但是已经“失去自然之趣”,这个我们也好理解,因为和诗都是依韵而和,而且内容主题也大多限定,这就差不多是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而苏轼的很多我们喜欢的作品,那都是浑然天成的,相比之下,和陶诗自然就弱了。 】
唐元和年间。
元稹蹙了蹙眉,自己和白乐天最是喜欢写和诗,他将两人的来往书信翻了出来。
很快看到白居易写给自己的《酬乐天频梦微之》。
“……唯梦闲人不梦君。”
他默读一遍后,摇了摇头,“此句甚好。”
而后又点评幕中女子的话,沉吟半晌,道:“不能一概而论也。”
【据说自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儋州从来没人中过举,苏轼看到儋州人民不重视教育,教者不想教,学者不想学, 于是他就跟朋友一起修了一个“载酒堂”,开始教授学生。】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众人听到女子评价儋州用什么穷乡僻壤,什么刁民本是不大高兴,可又无法辩驳,吃着饭菜也觉索然无味,可现在一听“载酒堂”,众人就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载酒堂可是他们学习之地。
真是多亏了东坡先生,不然他们如何有这等机会?
【而且在苏轼离开儋州不久,他的一个学生姜唐佐就考上了举人,成为儋州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恭喜姜兄,贺喜姜兄啊!”
众人听闻此言,赶紧祝贺做东的姜唐佐。
姜唐佐还在恍惚之中,此女所言当真?
实乃可喜可贺矣!
不知先生是否醒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跟先生分享这个好消息。
然而苏轼也听到了,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就知道,这儋州之地虽穷困,但这些人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只要愿意干,哪有不行的?
看来自己做的这些事并非无用功,如此便足矣。
【苏轼做的远不止这些,他还帮助发展当地医疗、改变当地落后思想观念、移风易俗,一时间儋州也开始发展起来。】
【当然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即便到了如此贫瘠的儋州,苏轼也从未停下寻找美食的脚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