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0(1 / 2)

加入书签

已经有些精神恍惚了,晚唐她完全可以理解,可五代又是何意?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正在梓州做参军。

他年事已高,再也没有了以前那些建功立业的决心。

自己诗歌中的形式美?

没想到自己的诗歌在后世还被人当作范本学习,可若只学其表不如不学。

【西昆体的诗歌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词藻富丽。其实整体读起来是很美的,但再美也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什么思想内涵。】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听着女子的话忍不住地挑了挑眉。

女子这话完全说到了点上,西昆体就是虚有其表,实际毫无用处!

若衣不蔽体,华贵若霓虹又有何意?

【所以为了反对西昆体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浮靡文风,欧阳修等人便主张对诗和文进行改革。】

【然而,欧阳修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所做的这个事情就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就想唐代古文运动一样,在安史之乱后,唐国势急剧衰落,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才有了反对内容空泛的骈文的古文运动。】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已经是此女第二次提到安史之乱了。

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后果实在太严重了,她真的很想把它解决掉。

可是“安史”何意?

骈文怎的就内容空泛了?

她瞧着骆宾王先时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挺有内容的啊。

【所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是一样,就是为了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从而促进政治革新。】

【也是在这时候欧阳修提出“文道并重”,这基本上是继承了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的“文以明道”的观点。】

【而欧阳修的“以文为诗”和苏轼的“以文为赋”都是为了将自己的“道”融于其中,但是因为背景不同,他们两个的“道”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苏轼的道理解为他要讲的道理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感情。】

【说白了,包括苏轼的“以诗为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思想性。】

809年,元和四年。

绿水环绕着青山,山间云雾缭绕,永州各处皆是美景。

柳宗元带着仆人坐于山间歇息,忽闻幕中女子又一次提起了自己。

没想到自己与退之的那些东西后人竟还在学习。

听女子的意思,这欧阳修所参与的所谓政治革新应该也失败了,否则不会那么快就有王安石变法才对。

他们都用失败的东西如何能学?

这后生胡涂。

虽是这般说,可柳宗元心中仍旧有着不甘,然却因别无他法故只能作罢。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觉得此女说得没什么错,这确实是他的想法。

读书人的影响力很大,只要能把想要传达的东西融于诗文,用不了多久就能让人知晓。

可是依此女的意思,他们的庆历新政失败了。

此后肯定也没什么象样的变法,如若不然,女子不会不提。

【我们都知道赋都是讲究对偶的,但是这篇《赤壁赋》就与传统的赋不同,里面很多的散句,苏轼能这样自由作赋,也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关。】

【任何一种文体都是通过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发展的,经过唐宋两次文学变革,唐宋诗、词、文都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1405年,永乐三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