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1(2 / 2)

加入书签

【在公元1056年,也就是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二十岁的苏轼和苏辙一起赶赴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苏轼写了一篇策论文,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的文章文辞简练又文理通畅,得到了许多考官的赏识,但是那个时候考官改卷,都是糊名制,也就是说跟咱们现在考试一样,改卷的老师看不到文章到底是谁写的。】

【那一年的主考官正是欧阳修,当时欧阳修等人正在对诗文进行改革,反对辞藻华丽、内容空泛的西昆体一类的文风。在批改试卷的时候,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一看洗尽铅华,不正是自己看好的风格吗?他越看越觉得特别像自己看重的弟子曾巩的文章。】

【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把这本来该得第一的试卷给改成了第二。】

朝堂上,欧阳修轻咳两声以掩饰自己的尴尬。

“看来凡事当务实,不能想当然耳。”

众人无不赞同,看欧阳修犯错的同时,也给自己上了一课。

而另一边国子监内的曾巩更是臊得面红耳赤。

自己非但没留下什么好名声不说,还让他人白白丢了首名。

根据这几次的巨幕,众人已经明白了后世纪年的方式与他们不同。

如今是公元一零四二年,那一零五六年就是十四年以后。

思及此处,曾巩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十四年后他竟还在参加科举。

难道他此生仕途无望了?

当真有愧老师之恩也!

【对于此事,历史上还是有争议的,这只是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所提到的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当时苏轼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典故,说在夏尧之时,有个叫皋陶的人掌管刑法。他要处死一个人,说了三次,尧却三次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严厉执法,而乐见尧温和执法。以此来突出量刑不易的观点。】

【但是欧阳修并不知道这个典故是从哪儿来的,到处询问也没得到答案。】

欧阳修疑惑地看了看众人。

“诸位大人可知?”

见众人都疑惑他就放下心来,当并非自己见识太浅,不过此子典故到底来自何处?

如此才俊,总不能是胡编乱造吧?

【在发榜的时候,当时的副考官梅尧臣就问他了,“诶,你这典故哪儿来的啊?”】

【苏轼就跟他解释。】

【家人们应该还记得咱们上个视频中提到的曹丕娶了甄氏,然后孔融讽刺曹操从而得罪曹操的事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忙得焦头烂额,原以为巨幕再来,他可以看看他人热闹,谁知这才刚开始就又说到自己身上来了。

说到孔融,怕是没自己什么好事。

曹操叹息一声,如今想让这巨幕消失简直天方夜谭,想要不受其影响,还是必须先将天下掌握在手中。

【我们都知道商周时期武王伐纣的故事,妲己是纣王的宠妃,纣王死后,周武王杀了妲己。】

【根据《后汉书》记载,孔融给曹操的信中说武王伐纣然后把妲己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周文王,曹操他也是知道历史的呀,他就想啊,这跟自己知道的怎么不一样呢?难不成有什么历史新发现了吗?】

【一问之下,孔融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女子说完没忍住笑了笑。

【就有点气人吧,可能我是曹操我也得气。】

【当时苏轼就用这句话回应了梅尧臣。】

“妙啊!”欧阳修忍不住称赞。

此子当真有趣!

欧阳修心中对这苏轼倒是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只可惜这孩子如今才五岁。

若能让他拜在自己门下亲自教导,或许能避免这悲情命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