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4(1 / 2)
姐儿素来便是个瘟猪儿,就是南水县那几亩地的事儿,都有些扯不清,让她晓得什么塾不塾的,可比掏鸟蛋难多了。
张知鱼道:“孔子说有教无类,千老先生的无类义塾就是从这儿来的。”
说到这个夏姐儿就明白了,这事儿市井多有传说,立刻就道:“就是那个周游列国,卖艺办学的庄稼人?”
顾慈道:“岂止是卖艺,老先生本来是姑苏乡下种地的穷汉,因不识字误卖了自身,从此便立志要让天下的庄稼人识字。”
千老先生以奴婢之身存了一百两银子,自己在主家做活儿,却在外头请先生教导老家的孩子念书习字。
买下他的主家见他如此恒心,便放了他自由身,千老先生从此走遍大江南北,一路卖艺筹款,带着跟随他逐渐识字的乞儿在外头抄了一本又一本书籍,决心要办一个私塾供穷苦人学字。
千老先生几十年志向不改,当时大周建国才几十年,前朝的读书人都不愿意为大周卖命。
就是千老先生带着他从列国抄来的书,为这个王朝贡献了第一批寒门仕子,那些百年大族也只好跟着出仕。
先帝本来想留着他做官儿,千老先生却拿着钱财孑然一身地回了姑苏。
后来这个学堂就办在姑苏,千老先生为它起名为“无类义塾”。那些乞丐出身的学子抄下来的书,就是这个学堂的立身之本。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有向学之心,无类义塾便都会收来做学生。
只可惜后来私塾因为种种原因,只存在了十年便消失了,千家人便把这些书整理成了一间书屋,供人阅览。
那些从无类私塾走出去的学子始终记得千老先生的恩德,这么几十年过去,千家都还会收到他们亲自手抄过来的书籍。
当年,这间书屋只有小小的一间,如今已经有三层楼高,过路的乞丐,卖笑的戏子都可以尽情地在里头阅览书籍。
天下的读书人都说,因为无类义塾才有了今天的姑苏。
千老先生一直活到了一百多岁才去世,下葬时身上连一文钱都没有,用的也只是薄殓。
张知鱼看着破败的千字,道:“千老先生是大周唯一一个陪葬皇陵的布衣百姓。”
几人立即便崇敬地对着千府一拜,一时心情激动,也不想去买什么菜了,都一股脑儿地跑到了无类义塾。
这间书楼如今已经修得格外高大,门边便立了半人高的石碑,写着千老先生的事迹。
几人站在门口,看着这座高大的藏书楼都心生敬畏。
张知鱼道:“千老先生打开了底层人通往神京的门。”
几人呆呆地站在门口,周围也没有人面色有异,大家都司空见惯,甚至还有好些外地人也在一起发呆。
张知鱼拉了顾慈和夏姐儿进门,里头热得跟蒸笼一般,却没人抱怨,大家都穿着布衣,张知鱼该看到有卖豆腐的小贩挑着空了的贩子领着女儿看书里的话,旁边还有裹了头巾的读书人悄声教他们认字。
张知鱼走到写了医书的地方,坐下来细细翻动。
只这些医书看著名字便知道都是寻常书,大多数张知鱼都看过了,夏姐儿抽出两本家禽论,对大姐笑:“阿公的书这里也有。”
顾慈小声道:“市面上有的这里的都有,就是世家藏书,这里也能找得出来一些。”
高轩高仁道:“听说还有不少是当世大儒亲自抄写的,就混迹在这些书里。”
只是为了纪念千老先生,大家都没有署名。
在无类义塾,所有的读书人要记的都是千老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