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32(1 / 2)

加入书签

但是货物当然是有限制,比如武器铁器,绝对不在交易范围内。

大明的主要交易物品,除了布帛等生活用品,主要是草原民族离不开但是又不生产的盐和茶叶,这两项都被朝廷掌握在手中,商贩想要做生意就得先从朝廷拿到“盐引”和“茶引”。

大明前期,茶叶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都是官营。

大明中后期,茶叶开始官私合营,慢慢的私营占据上风。

但是商人不满足于需要跟朝廷分成的利益,而是选择铤而走险,用铁器等贵重物品,交换后金更贵重的人参和貂皮、鹿茸,“东北三宝”在明末时期就是贵人喜欢享用的奢侈品,是朝廷严格管控的商贸。

驻守皮岛的毛文龙被处死的其中一个罪名,就是与后金走私人参貂皮,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后,袁崇焕又因为毛文龙之死被大明凌迟处死。这其中,人参貂皮的走私生意不得不说是一个导火索。

商人不但私自从东北与后金走私,甚至用价值更低的种植秧参、林参去冒充野参,当做奢侈品卖给大明的王公贵族,换来更多的金银财富。

后来,当晋商感觉到大明日薄西山,又把财富与粮食送给后金当做军饷,作为政治投机。

这其中,有利益的诱惑,也有对朝廷的不满。

清初刚入关后,为了表示与前朝不同,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对商人颇为优待。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亲自邀请帮后金输送过铁器和粮食的范永斗等晋商入京,在帝王的优待下成为“八大皇商”,范永斗不但成为“八大皇商之首”,还主要负责主持边境贸易。

雍正年间,雍正帝赐范永斗得后代为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范氏从商贾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二品大员,这是在明朝完全享受不到的优待。

因为清政府对商人不像明朝那样的苛待,一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到处逃亡时,晋商还在出钱资助皇室,与对大明皇室完全两个态度。

【在后世的封建王朝,儒生动不动让君王节俭,轻徭薄赋,老生常谈,崇尚节俭,崇尚各个阶层有符合阶层的“礼制”。】

【在春秋时期,墨子也提倡过节俭,饰品不需要太过精美华丽,觉得是浪费资源。】

【但是管仲不一样,管仲认为,修建亭台楼阁也是调整经济的政策,不但可以让木材有销路,还可以创造工作岗位;他还提出,鸡蛋在吃之前要在蛋壳上画上精美的图案,木材在烧之前要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这样用人为的美来提高附加价值,是非常商业的思维。】

儒家、墨家、商家,原本就属于不同的阶层,代表着士大夫、中小产业者和商人等不同阶层的利益。

三个学派对于装饰的理念,就与阶层的思想主张有一定关系。

儒家提倡节俭,但是更注重的是“礼”。

比如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儒家主张君王在礼制的范围内要节俭不要奢靡过度,但是该有的礼制也要有;

墨家才是真正的实用,节俭,认为华丽的装饰会让人性喜奢靡。

墨子以身作则,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蒮之羹”,穿的则是“短褐之衣”;

商家更注重的是商品的价值,通过人为的附加,让原本成本不高的商品增加更高的价值,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

这样截然不同的思想,就让儒家极为不喜商家,比如司马光就曾在《训俭示康》中写道:“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意思就是说管仲的生活器具做工华丽雕刻精美,孔子看不起他,认为管仲不是大才。

事实上,管仲的观念在当时各家学派中都属于独树一帜,已经有些类似现代“消费”与“节省”观念的冲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