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78(1 / 2)

加入书签

好的肥皂,激动地献上物品,还有他们的新发现。

“将作监尝试后,发现什么油脂都可以!除了豆油,动物油脂也行!”

大臣们齐齐兴趣满满看向肥皂。

只见巴掌大小的一块,看起来跟糕点似的,呈现豆油混合碱凝固后的乳黄色,看起来光滑凝润,的确比香胰子看起来好看,也比澡豆皂荚豆面之类来得方便。

李世民起了兴趣,挥手让太监送上水和擦手的帕子。

大唐时期的议政殿,皇帝的龙椅并不是明清时期那般的高高在上,而且大臣们是可以坐着的。

大唐的君臣礼仪传自大汉。

汉初,待诏博士叔孙通奉刘邦之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上朝礼仪。

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礼仪是:上朝之时,武将们站在西边,面朝东;文官们都站在东边,面朝西。皇帝出来后,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人敢喧哗失礼。

但是朝贺之后,大臣们是可以落座,或者说跪坐。在汉朝时还没有椅子。

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一般都跪坐。

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还要站起来表示尊重,因为相权可以制约君权,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一上位就使劲杀丞相,为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后世的文人对刘彻评价不高,也有他们的权力被收走、帝王更加独断专行的原因。

从汉朝往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君臣之间的等级悬殊并不是很厉害,皇帝的权力会被相权作为代表的官吏集团制约。

到了赵匡胤时期,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更喜欢大权在握,集中君权于己身,故意趁丞相起身说话时撤丞相的椅子。

从此所有大臣的椅子都被撤走,大臣们开始站着上朝。

对此,朱熹还抗议过。

朱熹老人家很实在地从自身感受出发,说:“陛下,废除大臣的座位很不好,君臣讨论问题往往耗时很长,站着说话很累。”

众多老臣连声附和。

但是没用。

皇帝表示:不听。

到了元朝时期,来自草原上的皇帝以自己的方式越发加强君王权力,要求官员跪着汇报工作。

官员汇报工作结束,得到皇帝“平身”的许可后,才能站起来。

南宋灭亡后,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礼,文天祥拒绝了。

文天祥只是微微作揖,并且表示:“自古以来‘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的礼节是作揖。”

忽必烈不满也没办法,文天祥已含死志,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帝王之怒。

明清不但继承了元朝的跪拜制度,大臣再也没有了朝堂之上坐着的资格,清朝时还实行“三跪九叩”,对外国使臣也如此要求,导致了不少外国使臣不满。

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大臣们上朝时正襟危坐,脚下有茵褥。

皇帝是跪坐,面前有矮案。

大臣要拿着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为了一起看天幕,李世民还吩咐御膳房给大家上了水果点心,气氛自由的像野餐似的。

这样平等的地位也让君臣可以清晰地看到肥皂用来洗手后的效果。

李世民先用水打湿手,然后擦了擦肥皂,作为帝王,他觉得自己有日日沐浴的条件应该是比较干净的,还笑着调侃尉迟敬德:“这第一次用肥皂肯定不能给敬德,不然肥皂立刻脏的用不了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