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6(1 / 2)

加入书签

说的话,倒是能理解了,四五斤鲜牛肉才能出一斤肉干,成本就摆在这里了。

但是这个价格太贵了。

刘建国摇头,不看好,“就算你们给我们七块钱一斤的价格,我们哪怕只拿十斤,也是七十块钱的成本了,卖不出去,就砸手里了。”

凌秋桑又道:“这第一次,不收你们的钱,你们先把肉干拿走,先卖,卖了下次过来的时候再结账,要是卖不出去,全部都退给我,但有一点,你们得妥善保存,要是坏了发霉了,我们可不能回收。”

刘建国长期跑这条路,以前也吃过这种肉干,没这两个年轻人的肉干味道好,但是他也知道,这肉干保存时间长,别受潮,放一年都没问题。

但是他还是有些犹豫。

刘浩这个年轻人就比较冲动了,“我想跟你们做这个生意。”

刚开口,就被老爹揪着耳朵扯回去了。

凌秋桑笑笑,“小兄弟有想法是好事情,这肉干,你们可以拿到大厂门口去卖。”

现在进厂工作那可是铁饭碗,一个月几十块工资,不说买一斤,买个二两回去尝个鲜,也是好的。

说着,凌秋桑还给他们传授了一些生意经,父子俩听得兴致勃勃。

不知不觉就被凌秋桑给忽悠瘸了。

“行吧。”刘建国拍板,“这次我们带出去试试,卖不出去都给你退回来。”

反正不要拿货成本,听这小兄弟说了半天,他们觉得也还行,可以试试。

哪怕一斤赚一块钱,也是一笔收入了。

而且刘浩看起来对做生意很感兴趣,让儿子去试试也好。

他们可都听说了,改革开放后,好多下海做生意的,都成大老板了。

就是他们没门路,唯一的手艺就是开车,能在路上倒卖一下物资,都算是脑子灵活的了。

施懿写了个简单的合同,签了字,盖了手印。

刘建国看他们搞得还挺正式,不由得笑了笑,“你们两个都是知青吧?咋不回城?”

事情办成了,凌秋桑也有心情继续闲聊了。

“我哥哥是知青,我是本地人。”

“哟,看着不像。”刘建国还挺诧异,这里的海拔高,大多数人的脸蛋上都有高原红,偶尔见着白嫩一点的,多半都是知青,还是那种条件好,买得起搽脸油的那种。

前几年倒卖物资,他尽是瞅着知青去找,基本上一问一个准。

没想到面前这个小伙子白白嫩嫩不说,居然还是本地人。

凌秋桑笑笑,“我就是天生的,晒不黑。”

继续跟刘建国一家三口闲聊了一阵,他们就准备回去了。

这时候,刘浩那小子看着对他们的马感兴趣。

凌秋桑笑着,“小兄弟想骑马吗?试试。”

“能行吗?”小伙子年纪小,胆子大,跃跃欲试,“我不会骑。”

“没事儿。”凌秋桑招呼他上马,“这马儿都是驯服过的,性格温顺,你只要不跑起来,骑着走两圈,不会有危险,抓紧缰绳,别掉下来就行。”

凌秋桑教人骑马去了,施懿找刘建国借了笔和本子。

说了要给报社投稿,今天恰好都出来了,先写两篇文章,试试水,等会儿顺道就去邮局寄了。

“哟,你这字写得好啊。”刘建国在一旁看着,再一读文章,嘶~这文章写得也好啊。

施懿写的是风景文章,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刘建国跑这条路都快十年了,最开始确实是觉得这风景好,时间长了,感觉也就那样。

但是现在从文字上看,又觉得是自己没有欣赏美好的眼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