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9(1 / 2)
对战确实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滇王坐地起价倒不仅仅是他太贪心,这人实则在做两手准备。
一方面,他们想试探秦朝的底线。万一秦帝就是人傻钱多呢,那他们赚翻了。
另一方面,也是想拖延时间。几个月的来回谈判,给了滇国缓口气的机会。
滇王一边加紧培训新的士兵填充军队,一边又派人去向其余族群征兵。他们这些族群联合起来就是为了形成攻守同盟的,一般作战时都会各出一些人手,一起对敌。
所以不仅是滇族可以培养新的士兵,各族这些时日也培养出了一些。只是滇地地广人稀,等各地军队赶来还要足够的时间。
在聚落的形成上,滇国属于差生范畴。
中原各国都会尽量将人口聚集起来,形成大的城池。有余力再往周边发展,一点点掌控更多领土。
但滇国不这样,滇国的人群很分散的。
或许是为了多占点地盘,也或许是不同民族之间还是有一些摩擦,不好长期待在一块儿。
反正滇国的核心区域基本还是以滇族为主,别的族群离得还挺远。甚至滇族也不是大量聚集在政治中心附近,好多族人同样远在各地。
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互相通信就不太方便,国都那里人手也少。
或者说整个滇地都地广人稀,非常适合逐个吞并。
现在滇王把大军聚集在一块儿,二次开战时看似也没太落入下风。可那是因为秦国在有意削减滇国的人口,否则直接平推过去也没那么难。
白起打过的歼灭战是真的好用,这招用在滇国身上同样起效。
始皇早就看出滇王在拖延时间了,不然他为什么要陪着滇国来回磨蹭?
滇王最好多征点兵,等以后国内就剩下分散在各地的老弱妇孺之后,夷人就彻底闹不起来了。
云贵离得近,从黔中郡迁人去滇地不算困难。等滇地缺劳动力了,剩下的妇孺自然会接受和黔中移民组成新的家庭。
想让匈奴人和中原人混血,把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解掉不容易。
因为两边世仇太深了,没有强硬地手段勒令大家通婚的话,大部分中原人是坚决不肯和匈奴成婚的。
而西南这边的夷人则不同。
中原人只是不太了解夷人,大家互相之间没什么来往。有仇怨算不上,所以不会下意识排斥通婚这个选择。
更何况黔中郡本就是夷人和中原人混杂的地界,那里的庶民早就习惯了混血,毫无心理负担。
西南夷也知道黔中郡的情况,迁来的庶民身上多多少少带点混血基因,保不齐人家就把黔中庶民当同族了呢。
始皇和扶苏就民族融合这件事仔细探讨过。
古代人并不会觉得多民族百花齐放是个好事,他们更喜欢维持统一的民族。
所以古人对于血脉融合相对执着一些,哪怕没办法完全将某个民族“消灭”掉,将对方换血成中原血脉占比大头的新式民族也比维持原状要好。
主要是在古代社会,纯血的少数族群真的会极其排外。表现在领土上就是动不动发生叛乱,叫中原朝廷管得心力交瘁。
扶苏点了点舆图上以前属于燕国和楚国的位置:
“燕楚的风俗文化依然与中原迥异,但没人会觉得燕人和楚人不是同族。”
民族融合不代表风俗也完全被摒弃了,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俗,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扶苏的理想状况是大秦境内所有民族消除隔阂,亲如一家。而做到这一点最方便快捷的办法,就是大量通婚。
各族的文化风俗,他觉得有必要继续保留。求同存异嘛,各有各的特色,才显得大秦包容大度。
天底下都是一样的风俗,反而没什么意思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