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1(2 / 2)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太子这么个家伙在,大秦好好的官吏都跟着学会阿谀奉承了。
真是人心不古。
始皇帝示意差不多就行了,以后不要什么都跟风。多做点实事比这些都要强,整日里钻研这个,他怕臣子以后就只惦记着歌功颂德了。
始皇这就是吃了太正直的亏。
改名字可不是闲得无聊,现在看着尴尬,过个千百年再看可就不一样了。
寻常老百姓也不是谁都会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事物,都是哪个皇帝哪个朝代引入推广的。他们只会习以为常地觉得这东西自古就有,难道不是本土原生的吗?
哪怕是学历史的学生,也顶多知道什么汉武帝让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引进了很多好东西。
具体有什么?不知道啊!
这么多谁记得住?而且有什么好记的?我就知道一个葡萄。
直到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吃的大蒜石榴黄瓜等等一系列全是这个时期引进的,才会真情实感夸赞一句,汉武帝和张骞干得漂亮!
可是如果名字里都带秦,那就大不相同了。
老百姓会看着胡椒、番茄、洋芋里的开头汉字意识到这是外来物品,却不会去琢磨这三个不同的说法分别来自哪个朝代。
但是看着“秦”字开头,那肯定妥妥是秦朝推广的东西,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大秦刷足存在感。
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外来的,重要吗?
太子殿下发表指示:
“庶民只需要知道这是大秦的功绩就可以了,不用知道东西具体是西方来的还是南方来的。”
只有学者才会研究物品来源,尤其农业学者。毕竟对作物进行培育改良可能要去原产地搜寻类似的作物,进行杂交等操作。
不要紧,这些都在农业研究类的书籍里记录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购买。
始皇一边听着太子的侃侃而谈,一边翻看着农事官的奏报,依旧没怎么往心里去。
这些农事官确实很懂控制变量。
太子只是教了这么个法子,他们恨不得把所有变量都控制一下。比如浇水多少、施肥多少、气候变化、土质差别等等。
控制变量法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就会发现,可以琢磨的搭配太多了。
所以春耕在即,闷在家里研究了一个冬天怎么分配试验田的农事官们,纷纷来信表示官田不太够用,请求多批一点。
始皇帝对他们的钻研精神表示了赞许,但驳回了批田的请求。
官田再多也经不起他们都拿来试验,为了防止国库里的收成大量缩水,还是得留下绝大部分田地按照以前的经验继续耕作的。
始皇告诉他们,如果一口气没办法测试所有变量,那就一个一个来。试验田可以给他们多批几年,每年测试两三个,他也等得起。
哪怕都说大一统后天下太平,人口会暴涨,可这也是后面的事情了。
现在即便人口暴涨,暴涨的也是小婴儿的数量。小孩胃口没那么大,粮食暂时不算紧张。
一般要等到他们都十来岁那会儿进入青春期了,才会进入“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阶段,需要高产作物补足缺漏。
始皇下达命令,让他们赶在大量新生人口长成半个劳动力之前,尽量研究出秦稻的最佳种植方法。并且还要积攒足够的稻种,方便推广到适宜种植的所有区域。
农事官们本来还觉得时间很充足,一年测一个变量都绰绰有余。但是看完这个要求之后,立刻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