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1 / 2)
外间,收到赏赐的侍人果然放下心来,意识到太子没有迁怒他们。
尽心侍奉就有赏,不犯错便不需要忧虑自己会遭同僚连累,如此工作时才能更加积极。
太子殿下还是十分明理的,且为人赏罚分明。
操心的老父亲替儿子刷了一波好名声后,这才能安心看信。
看完,他眉梢微扬:
“扶苏,你这未来的女相,确实很有想法。”
扶苏凑过来看了一眼:
“娥姁吗?她的本事可不止这些,让她在齐国待着,还是屈才了。”
吕雉在信中提及了筹集粮草一事,并没有因为郦食其提出了她那建议中的为难之处就轻易地将计策弃之不用。
她认为,不管建议是否可行,也该上报给太子定夺。她和郦食其都不是特别懂军事,太子那里却不缺人才,或许能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呢。
反正思路不嫌多,能给上位者一点启发也是好的。
郦食其还有点担心王上和太子会嫌弃他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要反向求助秦国。
吕雉却劝他,两位君上不是那么器量狭小的人,义兄在齐国劳苦功高,这些事情君上都看在眼里。
事实证明吕雉的判断是对的。
秦王政既然派遣郦食其出使齐国,就是信任对方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前来求助,不能证明对方没用,只能代表这件事确实不好办。
事实上秦王政都做好齐王幡然醒悟的准备了,但齐王好像比他预想的还要昏聩。
他考教儿子:
“吕雉在信中提议可以送城安抚齐国,你认为如何?”
扶苏立刻在脑海中调出了秦国手里掌控的所有楚城,迅速排查哪个适合送出去。
很快,他答道:
“百越附近的可以给,正好赵佗闲来无事,能够牵制齐人。”
上回说的三处屯田支援之所,其实三个地点各有分工。
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屯兵、种田和留退路并重的,实则不然。
秦楚边界那里的田地不如另外两处肥沃,自然不以种田为主。它主要为了屯兵支援,以及最重要的一点,给可能败退的秦兵作为回家的退路。
魏楚边界则是既可种田又方便屯兵。
不过屯兵比起来不如秦楚,秦楚离家更近、士兵过去不用走太远。种田倒是和百越各有优劣,毕竟魏国良田又好又多,占了地利的便宜。
最后的百越则是水土丰茂适合种田,可惜开发出来的田地不算很多。而且气候不适合屯兵太多,秦军又根本没可能往那儿退,所以百越主要以种粮为主。
赵佗说他从百越部落首领那里弄到了疑似产量更高的良种,是首领们在百越深林里偶然寻到的。可以在当地先尝试种植,给大军提供更多粮草。
因此,百越屯田既是为了多一处退路形成三方钳制的稳固局面,安将士们的心。更是为了试验新粮种在湿热气候下的产量,为后续开发楚国南部耕地做准备。
这样还能光明正大地借机在齐国边上增派兵力,而不引起齐国的防备。甚至能让部分士兵提前适应百越气候,为迁徙部分庶民去楚南安居做准备。
楚国那里还保留着一部分偏向原始部落的风气,如果难以改造的话,那就只能选择下下策的迁居。
多迁点六国之人去楚国,冲淡楚人的比例。再迁一些楚人去中原,不让他们待在家乡继续扩大地域隔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