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0(2 / 2)

加入书签

姚淮从小就知道老家缙坪穷,却不知道还有地方能比缙坪更穷。缙坪多是砖瓦房,永宁东头到西头,没有一家不是歪歪斜斜的褐黄色夯土房。厕所是木板茅草搭的旱厕,稍有不慎,怕会踩断木板摔下去。

村广地散,人均零点九亩耕地,百分之六十是盐碱地;一百八十七户人家,六百多人,文盲率近百分之十五,半数以上不超过初中文凭,大专以上不到二十人。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六成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村民脸上没表情。放羊的路过,朝他们看一眼,不作停留,没有任何好奇。羊也瘦得皮包骨头。

村长姓朱,是个中年人,面容严肃。来接他们时,身边还跟着上初中的儿子。村长只在介绍他的时候笑了一下,说叫朱小桓。

朱小桓个子很小,表情怯生生的。姚淮上来牵他,他把手缩进袖子里说,姐姐,我手脏。

姚淮拍拍他的脑袋,没说多余的安慰的话,转头看向卫昌,目光像秋天山中凝露的石头:“主任,三通五改,就从通水开始吧。”

从这一眼开始,卫昌听见山泉迸溅,脚下的大地跳动如歌律。

--------------------

已经预感到了正牌小(老)情侣暂时离线的无聊…请等等我~这个部分大概就两章,小历不会离开太久!

第84章 84 盛夏

84

他们去时是隆冬。

烈风如刃,刃刃刮面。姚淮跟着他爬土坡,钻林区,上山岗,刨碱地,要赶在开春前摸清永宁的家底,拿出本年度的建整扶贫总体规划讨论稿,为这里找出路。永宁很大,除了人的居所,还要梳理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村委会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公共的,已经用了五年,坐垫干扁扁一块。姚淮要去问村里有没有人家能再借一辆,朱村长犹豫着摇摇头。卫昌推着车说,“算了,上来吧。大部分还是得下来走,先在后座将就将就。”

姚淮便没有踌躇,扶着车钢架跨上去。颠簸之后就是漫长的跋涉,几天下来好像骨头散了架。不知哪天,自行车后座上多了个男式棉服捆成的坐垫。卫昌不会长留,此行从简,只带了两件外套。

工作队住在村委。她把衣服拆下来放回他那间房,认真地说,主任,心领了。

她不是富裕人家出来的孩子,命里一饮一啄,额外的好意,都免不了要在心中计算价格。怕还不起,轻易不欠人情。

由朱村长指引,他们靠一辆车两双腿走遍了永宁。

长河凿刻的土塬丘壑逶迤辽阔。永宁村属黄灌区,高纬蒸发强,地下水不足,长期的蒸发使水中的盐碱成分驻留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地利用率极低。传统的治理方法,控灌、暗管集水再利用,都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当下的永宁,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都资金紧张,要科学防治,不现实。

两个人白天踏查,晚上开会。全靠发展经济作物,没基础,不行,何况还有二十亿亩耕地红线划进永宁,不种粮,不行。

钨丝暗黄,灰黑的灯泡下面,桌腿参差摇动。

卫昌说,宁大不是一直在和省里的扶贫办合作实验基地吗,可以争取一下。

他说得郑重,但卫父当时也只在市委,永宁村哪里入得了省级项目的眼。

姚淮撕了几页笔记本在桌下垫了又垫,发现地面根本不平。没用水泥的裸地,几张纸怎么填得平?但裸地也方便,不必拆改,万丈高楼可自足下始。

她放弃垫桌脚,抬起头来,两只眼睛是簇新的灯泡:“我有个主意,要问问我哥。”

前两年,姚江导师的团队以高粱为材料,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和它的作用机制。上次在县城里通话,她知道姚江用这种基因转育的杂交稻,在产量上已经有了突破。姚淮的主意,是想让他从农科院跟省里接触。

可惜没成。他们都还没那个资历。

不过姚江说,宁省邀请他个人进农业局,给永宁开辟试验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