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2(2 / 2)

加入书签

“你们为什么不种点地呢?这么多的荒地,土质肥沃,若能得到有效开发,也不至于时常陷入乞讨饿肚子的窘境啊?”

被问到的老百姓一脸懵:“我们一直靠打渔为生,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就是这样的,我孙子的孙子以后也会是这样啊!”

苏轼反问道:“可你愿意到了你孙子的孙子那辈儿,还时不时饿肚子吗?若开垦荒地,丰收以后家里常备余粮,再辅以渔猎,你们的生活不是更有保障了吗?”

当地人被问的说不出话来,想了半天又问道:“可我们平常的淡水都不够饮用的,哪有多余的水来灌溉庄稼呢?”

苏轼拊掌:“你这就问到人了,我最会打井了!”

【据苏轼自己记载,他在海南时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凿泉挖井、指导农作物生产,老百姓为了表达感激,将他带人开凿的井命名为“东坡井”。苏轼每次被贬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刚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总是感叹自己寂寞没朋友,可最后每每住下来他又能在当地交上一群新的好朋友,于是他被贬了大半个中国,吃了一路,交了一路朋友,真正实现了朋友遍天下。】

天幕中的苏轼没什么读书人的架子,能与村中老翁蚕妇话家常,也能与街上玩闹的孩童搭话玩笑。

“苏先生,您今日面色红润,可是先前的泻疾好了?”儋州街上,一名梳着双髻的小儿见到苏轼,礼貌地向他问好。他和同伴近日都在苏先生处读书认字,往日儋州也来过读书人,但这位苏先生是他见过最有学问、也是最和蔼可亲的人。

苏轼拄着拐立在街旁,闻言哈哈大笑:“小孩儿,这可不是什么健康的面色,这是老苏我刚刚喝了酒的酒红面色。”

“可是刘阿婆家祭社时剩下的酒?”小孩子挠了挠头,苏先生家贫却好酒肉,近来附近街坊谁家祭拜神仙留下酒肉都会主动分他一点。

苏轼微笑点头,却见原本站在原地的小孩子拔腿就往家中跑,一边跑还一边回头喊:“苏先生稍等,我也有礼物要赠予您。”

苏轼好奇,一个垂髫小儿能送他什么,他一会儿得留心看看,若是什么贵重东西他是万万不能收的。

还未想毕,就见那小儿又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双手捧着一个帽子样式的东西来到他面前,开口时面上还挂着一丝小孩子家的羞涩。

“苏先生,这是我用椰子壳做的‘椰子冠’,我们本地人都戴这种帽子的,希望您不要嫌弃。”

苏轼高兴地接过,当即戴在了头上:“这么好的帽子,我怎会嫌弃,小孩你随我去我家,我这就给你这椰子冠写首诗!顺带检查你今日写的字!”

【丐帮帮主:歪一下主题,老苏你不是答应弟弟再也不喝酒了嘛。】

【123:小孩,你真有福气,这位原先可是皇帝的老师,四舍五入宋哲宗都得喊你一声师弟。】

天幕上传来明意的补充:【当年在京城时,苏轼自己设计了一种帽子戴,时人仰慕苏子瞻才华,纷纷效仿戴‘子瞻帽’,还扬言说只要戴上了这种帽子便可文章天下第一,苏轼当初听完这种论断后哭笑不得,想必现在捧着这顶椰子壳做的帽子,也是感慨良多。】

天幕上的苏轼确实有些唏嘘,但更多的是戴上椰子冠窥镜自视,笑镜中的自己滑稽有趣。

出于感激当地人的热情,苏轼在为乡民做事上更加卖力。

儋州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汴京相隔甚远,一道琼州海峡犹如天堑,隔绝了文化的来往交流。在苏轼到来以前,整个海南地区都未曾出过一个举人,更别提能够面见天子的进士。

苏轼是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的,虽然自己被文章所累,已经无心官场,但他鼓励年轻人在充满朝气的年纪走出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