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68(1 / 2)

加入书签

准和考试办法。没有先例也就意味着取才的标准由皇帝来定。所以在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到汉武帝时主要要求举孝廉。我们看后面各家的史书关于一个人的记载都有他怎么出仕的记录,比如曹操,《二国志》里关于曹操的记载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汉武帝刘彻想,他应该高兴的对吧,他把某些规矩定好了,后世沿用着,甚好!

于秦始皇而言,哎哟,可算又让他听到了一些好用的法子了,察举制听起来不错,可解燃眉之急。大秦缺人,他已然颁下求贤令不假,也打算开科举之制,不过没有那么容易。然而他同时也考虑到另一个问题,新的制度带来的影响是让不少人的权利因此遭受损失,他得防着有人不好好办事。

垂下眼眸,秦始皇考虑的是,该怎么才能把一些歪心思的人解决。

【在那个时候,汉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表露了对官员德行的看重。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手底下的官员要求相当的高,和他有得一比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有人统计过,汉武帝在位期间前后有十二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职四人,因罪自杀二人,处死二人,其余官员被下狱处死的更是不计其数。汲黯曾为此劝谏刘彻不要滥杀官员,但刘彻不以为然。】

!!!汉武帝一朝竖着耳朵听刘彻种种的人突然张了张嘴,难以置信当刘彻手底下的官风险如此大!

如果说之前他们听着沈悠的话觉得可能是沈悠夸大其谈了。单丞相而言,十二个,除了病死四个,四人因罪免职,二人因罪自杀,汉武帝更处死二人详细的数数据,让他们不由瑟瑟发抖。

朱元璋也一愣,对臣子要求高难道是皇帝的错吗?

当官自该清廉勤政,他对臣子有此要求,臣子日子为此难过,他们爱过不过,谁乐意看他们一眼?

朱元璋显然不认为汉武帝对臣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他有此要求也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刘彻开始广纳人才,一个人的出现,对华夏其后数千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我说的就是董仲舒。一个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随着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秦始皇激动了站了起来,他不是第一回 听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有所不同的是,明显沈悠要细论了,叫他如何能不激动。

【为什么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让汉武帝刘彻甚喜之呢?须得论一论当时一个大环境。百家争鸣是学术界繁盛的代表,各家的学说在不同的领域里绽放他们的光彩。对帝王来说,他们所统治的时代也需要找一个适合满足他们的学派,以此达到他们作为帝王的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