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9(1 / 2)
玄龄又不知他李世民?】
【知,自然是知的,正是因为知,因此房玄龄更须得把握分寸,他不能轻易越界,不能忘记他是为臣。纵然为君者信任他,将后方完全交给他,他也要记得,他是臣。为臣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为臣的分寸,否则必将大祸临头。】
【我们时常感慨李世民胸襟宽广,更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贞观年间得以善始善终的这些臣子,哪一个不是守住了为臣的分寸。李世民待他们再宽厚,他们都不曾逾越半分,自然而然也让李世民看在眼里,对他们越发看重几分。】
【君臣之间,本就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唯有如此相互懂得分寸的往来,才能善始善终。】
确实,君臣如同夫妻,至亲亦至疏,都不可以没有了分寸。一但失了分寸,就会越界,君越臣界,叫臣心生芥蒂,难免也会不敢再一心效命。而臣越君界,最坏的结果是抄家灭族。
甚幸,房玄龄无论李世民如何善待,一直守住那点界线,方得善终。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应御膳,并亲临探望。李世民这辈子送走了太多的人,如今,再要送走一个,他内心是悲痛的。而房玄龄在最后依然忧心家国。】
第90章 先下手为强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已然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而今李世民又欲再征高句丽,房玄龄闻之忧心不止,他更知这是李世民含怒意决,对于朝中大臣进谏,皆不能入耳。值于此时,房玄龄带病抗表过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讨伐高句丽。】
【看到这样的奏表,想到房玄龄的身体,李世民岂不感动,与房玄龄的儿媳,自家的女儿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是啊,人之将死,所忧不是身后之事,而是整个国家,可见房玄龄此人是何等忠君报国。】
【李世民对这样的人,心怀感激之余,又怎么会不想方设法让他走得安心。房玄龄临终在即,李世民亲自到他的病床之前,握住他的手,且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三子房遗则为中散大夫。只为让房玄龄知道,他的儿子都有好前程,他可以放心。】
【房玄龄岂不知李世民这片心意,万分感激涕零,再想为他的陛下再尽一分力,终是争不过命。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伤心不已,废朝三日,追赠其为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高宗时诏配享太/宗庙廷。房玄龄这一生,生前官居宰辅二十余年,在贞观十七年以画像入凌烟阁,为后人所趋之若骛,再加上陪葬昭陵,后又得高宗入享太庙,这等尊荣,自古以来有多少文臣能够得到。他是真正得到了生荣死哀。】
【后世但凡论起唐代宰相,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听听关于房玄龄的种种,谁人不感触颇多。
秦始皇想的是,这样的人才,怎么别人有,他就没有呢?他一直最信任的李斯都在他身死之后,糊涂得和赵高一起矫诏,为此将大秦的江山推入深渊,最后,他还自己把自己坑死。不比不知道,一比秦始皇就越发心塞了,怨念无比于自己怎么就不能得一个像房玄龄那样的人。
得到这样的人才,他绝对不会比李世民待他少一点信任,也必会对他委以重任。
刘邦感叹道:这样一个懂进退的人,极是难得。
这回刘邦没再硬让萧何进来陪他看,不过,吕雉依然在他的身侧。
萧丞相难道不懂进退?天幕说过,萧何与那房玄龄一般无二。想必,在后世人的心中,陛下也会与这李世民一般无二。”吕雉必须得会说好听的话,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刘
邦心情愉悦。
“那可不一定。”刘邦侧过头,丝毫不觉得自己和李世民是一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