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6(2 / 2)

加入书签

看着披盔戴甲的兵卒,士绅百姓略迟疑,却是依旧走了过来。

他们不敢直接奉承滁州军,却不碍他们来送老知州。

老知州主政和州十年,政通人和,大家都念他的好。

和州富庶,多赖老知州德政。

就算老知州不是正常致仕,可这番都是为了保全和州生民,大家不舍老知州的心是一样的。

连夜准备的万民伞,由城中几位耄耋之年的耆老,亲自送到老知州面前。

为首那耆老年将百岁,堪为人瑞,颤颤悠悠走向老知州。

老知州连忙扶了老人家:“怎么连您老都惊动了?”

“那年老父母来,老朽八十八,来接是小老儿之幸……如今老父母走,小老儿九十八,还能相送,亦是老朽之幸……”

耆老扶了老知州的胳膊道:“大人是积德之人,以后定会惠及子孙……祝老父母此去,山高水长,平平安安……”

士绅百姓不知何时都跪下,齐声道:“祝老父母此去,山高水长,平平安安……”

老知州,潸然泪下。

第153章 和州之和

阖城士绅百姓从州衙,送到城门口。

从城门口,又送出去十里到长江渡口。

目送老知州上船,船只渐行渐远,直至不见。

士绅百姓,才扶老携幼回城。

然后发现,城门不关了。

大家惊讶一下,就撇开不去想了。

嗯,不关才对,这才是和州。

和气的和,日子恢复太平了。

……

渡船上,老知州回到船舱,看着眼前五彩斑斓“万民伞”,心潮激荡。

与那种整齐规整,都是绸带做的漂亮的“万民伞”不同。

这个万民伞上边密密麻麻、重叠无数层的带子,五花八门。

有簇新绸缎,有更精致的缂丝,更多的是布条,一指粗细、两尺多长,甚至还有些布条已经褪色,是两、三段短布条接起来的,夹杂在其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十分和谐。

几位耆老说了,这是和州士绅子弟,连夜走访城中各家各户,说了老知州要归乡,大家准备万民伞之事,无一户拒绝,都是出了布带。

老知州摸着这布带接头,跟旁边长子唏嘘道:“为父游宦三十年,行迹四州,做了三地父母官,今日才见真正的万民伞是这等模样。”

那长子引以为傲道:“和州父老至诚,不枉父亲呕心沥血经营十年……此伞足可传家!”

老知州却是摇摇头,拖着万民伞出去,走到船头,轻轻一推。

伞骨重,上面绸带布带吸水后更重,打了几个璇儿,就缓缓沉入江中。

“父亲!”

长子惊诧。

老知州不言,眺望和州方向。

和州不负他,他却负了和州。

明明可以留下与滁州军周旋,更好的庇护百姓,却选择保全己身。

“祖父,父亲,你们快来看,这里是什么?”

长孙的声音带了惊诧从货舱里传出来。

船板上父子两人听到动静,都带了疑惑过去。

“多了两个匣子!”

长子负责收拾的行李,并不算惊讶:“许是霍帅送的仪程!”

之前士绅百姓太多,霍五等人送到城门外就回去,并没有送仪程。

这两个匣子,大的一尺见方,小的只有巴掌大。

那孙儿四下里看看,再没有外人,才小心翼翼抽开大匣子,给父、祖看。

金光灿烂,都是一枚枚金饼,满满一匣子。

老知州愣住。

那长子很紧张了,看着老父亲不放心。

几十年没回老家,回去要置产置地,以后儿孙也要读书生活,处处都要银子。

这阖家上下十几口人,正是缺钱的时候。

父亲不会耿介到将这个也沉江了吧?

方才那万民伞,长子没反应过来,这回却无论如何要拦着。

就是那长孙,看着祖父也带了忐忑。

老知州为官清廉,家资实在不富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