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5(1 / 2)

加入书签

春日来临之时难以顾及, 特此命我提前告知。还望大人可以早做准备。”

“学政之事,可是为恢复郡学与晋考等要务, 选贤任能以备各级官吏之充?”

因孟苍舒今日宴会上不卑不亢的形式风范,赵奕早有所敬服,此刻私下又听其两句话便点在要害,更觉得景司徒青睐之人果不是凭依虚名之辈。

他笑道:“朝廷内议,不过有了个粗略的草草,只是圣意垂嘉,来年必有眉目。只是为备冬灾与凌汛,国库实在空虚,各郡均设花费甚巨啊……”

听惯了朝廷的哭穷——当然朝廷确实也没什么钱,孟苍舒心道,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大雍朝初年极重学风,从京师到地方,哪怕偏远郡县的山中僻壤乡下,也设有官办乡庠,只需缴纳极少粮食土产,即可送自家孩子入学求读,虽说乡庠的孩子极少有机会去到太学就读,但正是这批人,保证了地方基层吏员的充足来源,是地方官吏不可或缺的后备。

经过战乱多年,如今太学是重建了,但各地郡府上的郡学仍是腾不出手来,想要恢复太宗时期各郡府那“诸生横巷”的盛况,只怕要花大银子大力气。圣上此意,或也是打算将选御之策重振,再度打开从地方到中央的晋升通道。

选御之策乃是太祖建祚初便定下的祖宗之法。

京师太学,汇天下英才,英才从何而来?若只是勋贵门庭朱紫之家的子弟,岂不有违初衷?于是太祖在各州郡设郡学,又在县设校、乡设庠,有些地方偏远,这些学校干脆直接设在附近置内——孟苍舒的家乡长岭置曾经就有一个老师傅是早年聘下的讲经人,专讲《孝经》给附近山乡的娃娃们开蒙。

而这些学校是不设门槛的,任何人都可以就读,所谓选御,便是从地方学校内,通过考校,选拔优秀的学生送入太学进修,避免了太学生员单一的弊病。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后来因几次乱政却搞得十分混乱,地方郡县学校成了豪强所主宰,能上太学的学生竟然也变成非富即贵。

四姓之乱后,既然圣上有宏图远志意欲重现太宗学风,那孟苍舒作为这项政策可能的既得利益者,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景司徒与圣上亲近,正是得知了这个意图,知晓因经费紧张所以郡学设立的名额有限,才趁着孟家来人试探也派了自己人,不走官驿和私下,以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隐蔽安全方式传递消息,让孟苍舒早做准备,抢占先机。

话说一半的人孟苍舒不喜欢,但鉴于对方是来给自己传递重要内幕消息和先机,出于安全和朝廷的语言习惯考虑,这样已是很厚道了,他不该苛责,反倒应重重感谢,于是双手合拢拜了拜:“如此,我便遥谢景司徒的惠赐。”

这样的消息确实比给他带银子来更有用。

唯一的问题是,今年冬日要做的事太多,还加上一个郡学学政,孟苍舒的头顿时有点朝大了发展。

“还有一事……司徒大人命我安抚刺史。”赵奕对孟苍舒的回答极为满意,他回去复命大概也是成功的,于是说话的语调也比方才轻松不少,竟有些私下熟人闲谈之感,“司徒大人府上有通望家史的学者,大人特意请教过,学者言家史郡望之说,若有起源,便是独一处的起源,无论如何也要追溯的,但堂堂一姓,源一可考微末难寻,繁盛茂族开枝散叶,旁支以其新兴之地论郡望彰显新势也常新常见。司徒大人命下官告知大人,勿要因郡望依附而懊恼,以刺史大人之德之能,他日未必没有新枝落地生根再造门庭。”

孟苍舒差点笑出声。

这个景司徒,真的太坏了。

但他还是极有礼貌的郑重谢过赵奕,又命顾廉暗中将其送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