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0(1 / 2)

加入书签

管怎么样,他还是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起这些事情来的。”

“但赵惇并没有。”

“后来,辛弃疾又被调职,调去了海盗盛行的福建。但这一次,他还没来得及建起能够保全当地的军队,就被光速免职了。是啊,他又被罢官了。辛弃疾只能回去,继续种地。”

“等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才再度被复用。六十四岁啊,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华夏的历史中,这已经是一个很高龄的年纪了。被宋朝廷蹉跎了差不多一生的辛弃疾,早就已经垂垂老矣、两鬓苍苍了。但他还是去了。”

李晓诗声音里没有哀伤,却都是藏不住的遗憾,“这时候的皇帝早就不是赵惇了,已经成为了赵扩,宰相是韩侂胄。他想用北伐建立功名,所以就启用了不少主战派的人,辛弃疾自然在其中。可辛弃疾并不喜欢这位宰相,因为他看得出,这人不是真心想北伐的,但赵扩不信他,于是辛弃疾毅然决然坚持了自己,所以,这次北伐的事务,都把他排除在了外边——辛弃疾登北固楼,抒出胸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④,还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不仅仅是在问别人,也是在问自己——谁还会问呢?

“辛弃疾借古喻今,想用诗词中的多种典故来警醒朝廷,警醒众人,但,他等到的,只是一纸罢官文书,他……又一次被罢免了。”

“公元1206年,宋朝对金发起战争,然后,像豆腐一样,一触即溃,大败而归。到这个时候,宋朝终于又想起了他,想让他来拯救危难,这一回赵扩是真的有诚意的,四十多年了,南宋终于肯让辛弃疾在军事这块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了,但一切都晚了——辛弃疾年迈的身体和被伤透了的心都无法支撑他再接下这份诏书,于是,他拒绝了。”

“辛弃疾重病缠身,最终在‘杀贼’的喊声中,与世长辞,葬在了青山绿水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生的境界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四十多年,濒临死亡的时候,如果辛弃疾能够重读曾经写下的诗句,又是否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曾经那个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那个流连辗转各地、带来无数安居的清明官员,那个以笔化刀,将杀伐的锐意尽数写在纸上成为千古词龙的大词人——最终只能缠绵病榻无力应诏。

而在被朝廷辜负了这么多年、当做棋子一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了这么多年、无数排挤挤兑委屈加身了这么多年后,终于学会了拒绝。

即便这拒绝也离不开身体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生仅一次的自由呢?

他见青山多妩媚,而最终,青山也用怀抱接纳了他,长眠长伴,再不离弃,想必青山看他,也是一样的潇洒多姿吧?

而这个结局,不止让观众们对此感到困惑,感到难过,就连辛弃疾本人,也有些迷茫地眯了眯眼。

他在茫茫山水间枯坐了近二十年,换来的,竟然就是这样的结尾吗?

但困惑没有持续太久,辛弃疾稍稍顿了顿,又想起了李晓诗最后的那句,赵扩有诚意,南宋终于肯把军事的舞台让给他了——蓦地,辛弃疾畅快地笑了起来。

四十余载,南下四十余载。

即便被一次又一次的辜负,但最终,朝廷还是接纳了他、愿意圆他一个金戈铁马的梦了,不是吗?

他这一生的辗转苦痛,一生的愁绪哀肠,一生的豪气放犷,总算没有全都白费。

能在这个时候就听到这些,于他而言,已经足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