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9(1 / 2)

加入书签

还规定在两国边境地区设置榷场——榷场,就是在边境开设的贸易场所,平时官府和商人们在这里进行商品的交换和购买、互通有无,这就被称为榷场。”

“当时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量很大很大,宋每年都会从榷场购买辽国数万只羊,而且辽国在发生旱灾的时候也会通过榷场向宋的官仓购买数万石粮食。榷场的建立,对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有好处的。”

那这个榷场,不就是“互市”么?

好处归好处,这个大家都懂,但问题是这是加在战胜后的条约里的,就有点不那么对味儿了吧?

你们是战胜的一方,怎么说也得从这个榷场的交易里给自己搞点利益吧?比如趁机在税上做点文章啊之类的……不是很正常吗?

结果你们的战胜后又给钱又给开互市贸易,真要结为兄弟了啊这是?

诸天万朝各个位面不同朝代的观众们都被这个澶渊之盟的内容搞沉默了,沉默过后,想想这是一开始开口就打算给百万岁币的皇帝和朝廷,一时间竟也觉得“很合理”“能接受”了。

李晓诗:“因为澶州在曾经被称为澶渊,所以这次的宋辽盟约又叫做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的和平维持了有差不多一百二十年的时间。”

朱元璋啧啧称奇。

一给就给出去那么多,一给还给了上百年——真不愧是宋朝啊,就是钱多。

但是钱这么多的话,自己拿着富国强兵不好么?把对方彻底打服了不也能有和平?区区百年的,不在话下啊。

而且实在不行,这些钱不想拿来养自己的国家,那你放皇宫里自己天天抱着数啊,那不也比给外人要爽快得多?

至于这么往外撒钱么?

真是多了烧的。

而且这种方式换来的和平……

真丢人啊。

“其实,如果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个条约是很值的——如果没有‘宋军有可能团灭辽国’的前提、以及把‘这是一种屈辱条约’的认知给抛开的话。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对于相对比较富庶的宋朝来说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但用它们能换来和平、而且绝对要比平时在军费上的投入或者是对外打仗需要消耗的钱少上很多很多。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李晓诗摊手,小大人一样地“高谈阔论”着“宏观经济学”,“但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一个方式,给宋朝人带来的是什么呢?不是什么屈辱不屈辱,最重要的是,它给宋朝人带来了‘钱可以买和平’的观念,它让宋朝上到皇帝下至底层官吏都认为、钱是可以换来和平的——”

是的,这才是这个所谓澶渊之盟最为负面的影响。

什么屈辱什么破财,那都是小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件事让宋朝的人观念发生了转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打仗也能和平”“只要给钱就行”的种子。

这简直太恐怖了。

当一个国家的人忘记了外敌带来的侵扰、把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才能浇灌出的和平之花看得仿佛是信手拈来一般可以无比轻易地获得,认为用钱可以换来一切、甚至代替拳头和武力后,国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会懈怠、会沉湎、会陷入由这种唾手可得的安逸编织出的,一戳就破的、无比虚幻的和平表象中。如果运气够好、这样单薄的冰面能够勉力撑着人在上面行走而不破碎,一直按照预定好的轨迹去走的话,那的确还好——可如果哪天、突然有意料之外的人或势力横插一脚,打破了这种现状呢?

李晓诗不是说了么,也就一百二十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